无论多么优秀的人都不是天生的,除了环境、教育等外因作用以外,他自身一定具有不同于常人的优秀特点和方法。这是那天跟老公的一个大学同学吃饭聊天后再次得到的感受,这位同学现在是美国某顶尖IVY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一份非常成功稳定的事业,同时也拥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从他自己的一系列经历、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待人接物的深切体会、以及他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等等,不由不让人钦佩他的眼光和观点,既独到又周全,难怪能取得眼下这份成就。
那天我们随心随意聊了不少话题,可无论话题扯出去多远,总会自然而然回归到“孩子在美国读书”这个源头。在这个过程中,他结合自己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二十多年的体验,再融入他对美国教育的认识,也是针对我女儿的发展现状,零零点点地给了我们不少好建议。因为话题比较散,我姑且试着把其中有用的方面归纳起来。
一、对于这个年龄段到美国上学的孩子,父母要加紧跟孩子的沟通,要尽可能了解孩子的变化和动态,尤其在交友、恋爱等敏感问题上,做到无隔阂无障碍交流。注重教育、引导并强化孩子们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因素,一定远离美国校园中一些如吸毒、性观念等不良而杂乱的渣滓现象。在金钱意识上,尽量保持中国式“计划经济、合理消费、花钱有度”的方法,不要养成轻易用信用卡透支消费的习惯,那样一旦遇到像这次的金融危机,没有金钱计划的家庭抗风险能力明显属于弱不禁风、风雨飘摇的状态,生活的现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后果不堪设想。
二、在不同的阶段分别为自己寻找榜样。他诚恳地说,这是自己的切身体验!所谓的榜样不同于偶像,不要追求璀璨夺目、高不可攀,而就是自己周围触手可及也许很熟识的一个人,你能够看到他的发展轨迹,甚至可以跟他虚心请教,那是经过努力自己也能达到的水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也要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是一种非常朴素的精神力量,看到榜样的一系列经历,也许就能看到自己前行的脚印,有了清晰的方向和目标,再经过一个一个阶段的努力,就达成了一次次的超越,最终能帮助自己练就不凡的筋骨。
以前听说过一些这样的事例,有一些原本各方面都很普通的学生,一旦自己开窍懂事,就开始奋起直追,他会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我要向他学习、超过他”,经过一步步努力,还真的达到了。然后再不断提升目标,这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自己居然就成了领军人物,也成了别人的目标。
三、要尊重每一个人,始终要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在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擅于交往,有的人学业优异,有的人勤奋踏实,有的人处事灵活……不要轻视任何人,假如能从旁边的每一个人身上看到不同的长处和闪光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那将是一笔多么丰厚的财富,也将会给自己增添无比优势,对今后的发展肯定终生有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另外在你“尊重他人”的习惯中,你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那么在隐型的精神层面上的收获和人格上的成长,属于无价范畴;当然可喜的也由此结交了更多的朋友。
在看到他人长处的时候,还要学着分析别人的长处是如何形成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用寻找、发现的眼光去挖掘深层原因,既从不同视角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去剖析、效仿、借鉴,不断完善自己。
四、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不要说别人的坏话,也不要在背后轻易议论他人长短。从最直接最现实的角度来看:一旦你在“甲”面前对“乙”评头论足、说三道四,那么有意无意间你已经给“甲”留下了不良记号,在必要的时候,“甲”会联想到,你可能就是一个在“甲”面前说“乙”,在“乙”面前说“丙”的人,多可怕呀!一旦留下这样的记号,谁还敢跟你交往?你又怎可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友情?从“为人”的角度来说,这种事情说小了是不良的性格和习惯,而说大了那就是人品和诚信,绝不夸张。
而我们的孩子正值十八九岁,处于充满青春激情的年龄,亦或会单纯地用“愤青”的特点来为人处事,往往自己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又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没人对他们的言行经常引导、把关,导致越来越肆无忌惮也不是不可能。
五、在心理上保持平等和自信。中国学生来到美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差异、文化差异、语言差异,难免会认为自己是个外来者,而且容易不由自主给自己贴上跟别人不一样的标签。要客观地承认,在美国这个开放多元的国度里,“差异”的存在是正常的,甚至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在参加活动、同学交往、面对学业、选择课程、确定专业等方面,一定要打心眼儿里认为自己跟美国学生没有两样。一旦保持这样平等平和的心态,就难以出现“因为几个美国同学一起开个玩笑,而多疑地认为那是针对自己、笑话自己”的局面(这是曾经在不少留学生心理留下过阴影的经历);也能坦然地打开心扉,克服障碍,主动跟美国同学交往,快速融入周围的群体。
这种自信和平等同样体现在学业方面:美国学生能学的自己也能学,美国学生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美国学生能做好的自己也能做好。不要着眼于“差异”而总是选择一些看似适合于中国学生的课程,也许无形中就丧失了一些可以得到的机会;也不要受一些媒体的误导,盲目自信地判断“中国学生学习肯定比美国学生强,倍儿棒”,实际上,无论来自于哪里的学生,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都能得到应有的收获。
六、尽量减少跟中国同学扎堆儿、抱团的机会。作为中国学生,完全脱离中国学生的圈子,或者像极个别人那样把自己孤立起来,都是不合理、不现实的,要在感情上重视中国同学之间的交往,毕竟大家都来自于中国大家庭,血浓于水,平时适量地参加中国学生的交往活动,如一些中国节日的庆祝活动,或周末偶尔的一些聚餐等都是很好的方式。但不能把自己的生活交往圈子主要局限在小范围的中国学生中,形成“扎堆儿、抱团”的现象,而要尽可能努力地融入美国文化,创造更多的机会跟美国同学交往。无论选择宿舍室友、讨论课的伙伴、一起就餐的同学还是活动搭档,都要尽可能寻找跟美国同学在一起的机会,并主动交流,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经过几次这样的交往以后,自己的心理障碍就逐渐消失,跟美国同学一起参与活动的习惯也自然而然形成了。
谈话只过去了短短2天,这健忘的记忆力却狠狠地为难了我,闹心啊!很多很宝贵的细枝末节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能勉强把主要大概的意思粗浅记下来,也给咱们这个平台上的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分享!
最后补充一句,这个同学不仅自身优秀,他那上中学的大女儿各方面也都非常优异,小小年纪,就读于名牌高中,对自己的将来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让人刮目相看!深深地祝福他们——优秀的家庭,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