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表ing
(2012-06-04 09:30:40)
偷闲一年,以为在美国不用再象国内一样填不完的表格,没想到又接到学院通知最近要进行示范单位申报,要负责填表。收到表格一看,大概要填几十页,真正的内容其实浓缩起来可能并不多,真不知设计这表格的目的,大概是审核表格的人不用怎么填表,所以设计得极其详细,填得让人很是反胃。刚来美国时,也正好碰到美国这边的教授在申报NIH的课题,但惊讶的是美国NIH申报课题有页数限制,好像是不能超过7页,需要课题申请者在这7页里把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亮点反映出来,一方面申请者要学会在简短的申请书里如何去阐述自己的亮点,另一方面不会让审评者去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看一些华而不实的内容。反观国内,我们现在申请基金,多数标书都装订得象一部大部头的精装书,审评专家首先比较的也可能就是标书的厚薄,以此来看申请人的重视程度,真正的内容可能审评专家是不可能看完的,因为每个专家要审评很多项目,这样对申请者和审评者其实都是极大的浪费。申请者花费更多的心思让自己的申请看起来精美、厚重,审评者要在这浩瀚的文字里去找亮点,当然也可能不找,直接凭感官好恶去评价。
由此事又联想到文章的国内外发表,外文文章一般是没有很明确的字数和版面限制,研究者一般也是系统而有重点的进行论文的撰写,一篇外文的信息量可能是我们国内文章的十倍左右,达到了真正的学术交流的目的。而我们国内中文文章一般是3000~5000字的限制,发的文章是真正的豆腐块,没有太大的信息量,也很难达到同行交流的目的。
论文发表是和同行交流你做了什么,是如何做的,得到的结果如何,在这个基础上还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因此应较为详尽。课题申请主要是向申请机构去表达你有什么new
idea,你准备怎么去做,你前期做了那些工作(可以通过你所发表的文章来支持),在这个基础上你的idea可能是会得到证实,并有一些新发现的,因此应言简意赅。但为什么在我们国内,我们好像完全颠倒过来了?
慢慢思考,读一些好文章,做好自己的科研,国内填表这事就当是换一种方法休息。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