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说天津的风味小吃——药糖

(2013-01-18 18:38:48)
标签:

杂谈

 

                               细说天津的风味小吃——药糖

 

    天津卫,自明朝永乐年间设卫筑城以来,五方杂处。商贾云集,市贩成群。经济繁荣。餐饮行业尤为发达,曾享“饮食之都”之美誉。天津风味小吃更是林林总总,自清末开始,天津小吃大型集聚处不断出现。南市三不管、河北鸟市、河西谦德庄、河东地道、南开新三不管五大聚集地号称“小吃五鲜”。各种小吃应有尽有,盛极一时,独具天津卫的地方特色。天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汇集了八方来客,也带来了八方美食,构成了天津特色的津门美食。提起天津的小吃,既有独特的色、香、味,又物美价廉。

    天津人素来以能吃会吃舍得吃而闻名,天津的小吃更是远近闻名。药糖是过去天津地区流行的一种风味小吃,如今的天津很难见到了。所谓的药糖,就是把砂糖熬到一定火候,加进了各种中药材,如砂仁、豆蔻、玫瑰、红花、鲜姜、薄荷等;待糖浆熬好后,将其倒在石板上晾凉,再用刀切成小方块儿,包在花花绿绿的玻璃纸里。药糖用的药材往往是药铺卖剩下的廉价下脚料,治疗的功效也很有限。在天津城里,卖药糖的小贩生意十分红火,他们都是身背着盛放药糖的玻璃货架叫卖,各种药糖分别放在一个个小格子里,五颜六色的,很是讨人喜爱。为了招徕食客,通常像唱歌一样地吆喝:买药糖喽,哪位吃药糖,橘子还有蜜柑,痧药仁丹杏仁茶膏——据天津老人讲,那年头,一个铜板可以买上好几块呢。

    民国二年,南市的新化池澡堂附近,有一个中年人叫王宝山,摆摊卖自制汽水。那时的汽水都是外商在津设厂制造,大家也管他叫“荷兰水”。中国人卖汽水,王宝山还是第一人。汽水每瓶卖一个铜元,在摊子的一侧立一块木板,上钉一张照片,是他们父子俩张口大笑的合照,下边写着大字“双笑老牌”。这个招牌很能吸引顾客。以后南市上权仙一带起盖新房时,王宝山就租赁了一楼的门面房,照旧卖汽水,另外还加卖自制药糖,他又是天津第一个卖“药糖”的人。王宝山到了晚年,推着一辆小车,步履蹒跚地在南市一带串街叫卖。那时已经是老态龙钟了。他卖药糖还得打扮一番:头戴一顶旧礼帽,身穿破旧西装;内衣已泛黄黑色,套一双不合脚的破皮鞋,还戴上一副旧金丝眼镜,缺一支镜腿,用绳拴好套在耳朵上。吆喝的声音打着嘟噜,含混不清,有时还摇几下铜铃铛。不管到哪里都是一副装疯卖傻的滑稽像,从来没看他笑过。他不管到哪里,都围上一圈人,小车后还跟着一群小孩。可是他每天收车后就变样了,见人打招呼,说话和平常人一样,也到小酒馆和朋友喝两杯,划拳行令,有说有笑。这可能是当时社会谋生的一种宣传方法吧。

    还有一个卖药糖的叫连化清,住在西北城角城隍庙卫安公所旁边。他也是串街叫卖。它的卖药糖方式更加别致,在卖糖之前先说上一段“三国”,口讲指画,连说带评,正说到热闹处,大家听得入神的时候,突然停止,开始卖糖。大家为了接着听,就争着买糖,糖卖得差不多了,他才接着讲下去。他还有另一种卖糖的方式,卖糖前先表演车技:在空地上打个场子,围满一圈人时,他再骑着自行车表演,什么“张飞蹁马”、“童子拜观音“、“金鸡独立“、“八步赶韂”等,常使观众爆发出阵阵的喝彩声。表演完了,他一面用毛巾擦汗,一面卖糖。卖完糖,他又骑上车向另外的里巷去了。他到70岁左右还可以在车上立大顶,动作依然干净利落,穿着一身漂白裤褂,黑色绑腿带,非常整洁。

    1935年前后,在南市“三不管”市场内,有一个中年妇女摆摊卖药糖。摊后面就是她的住房,门口设一口糖锅,一条长条凳,桌上摆着中草药。她一边熬糖配料,一边用流利的天津话讲解每一味药的功能,吹嘘她的药糖的妙用,信口开河,漫天胡诌。甚至连黎元洪都爱吃她的药糖,每月派人来买,一买就是几十块钱的。围观的人都被她吸引住了。她手、口不停,可是从来不撩眼瞧人。

    另外还有一种推着小车的,车上铁笼内装着两个小松鼠,车一停,儿童们就围过来,小松鼠能随卖糖人的指挥做各种动作,非常有趣。卖的是“茶膏糖”,做成葫芦形,分黑白两色,白的贵一些,味道也好一些。还有一种吹笙卖药糖的,也叫“茶膏糖“。冬天的中午,卖药糖人倚在北墙根,面对阳光捧笙吹奏,悠扬的曲调引来许多儿童。他在身旁摊开一块白布,把糖堆在布上,糖的形状是长短不一的细条,糖上敷满了一种白粉面,糖色发黑。他吹完几个曲子,就开始卖糖,分量全凭他用手抓。

    30年代以后,串街走巷卖药糖的逐渐多起来,肩上斜垮着一个大口玻璃瓶,用一只大竹夹夹糖,不用手取,这就卫生多了。做这种生意的,一般都是中青年,很少有上年纪的,边走边吆喝,声音象肤板,合辙押韵,吆喝起来一套一套很动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细说天津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