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作业的变化
(2022-08-15 17:21:00)
标签:
杂谈 |
“双减”背景下要切实落实政策要求,首先要明确中小学作业改进的基本导向,只有导向正确,目标清晰,才能“标本兼治”,真正优化作业实践,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1、作业的改进应促进学生通过对人类知识的学习。
2、作业的改进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理解。
3、作业的改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控量提质,把握作业“质”与“量”之间的平衡。“双减”政策强调要“分类明确作业总量”,确保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的书面作业平均完成不超过90分钟,对作业总量的规定无疑是更好的减轻学生负担。
但同时也带来很多教师和学校困惑:对作业总量的控制,是否会降低作业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的“质”与“量”并不是正相关,作业数量会影响作业质量,但并不是数量越多,质量越高。
美国的杜克大学专家哈里斯·库珀曾做过这项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课堂学习得到的收效,要比家庭作业更高,作业量与学业成绩呈曲线相关,即当作业时间达到一定时长时,学生成绩最好,一旦超过这个时间会下降。这说明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不是对决的正相关,必须有有一个合适的限度。
健全作业管理机制:
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过国家课标。
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提点和学习规律,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的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科学利用课余时间
加强作业完成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教师认真批改,及时作出反馈,做好答疑辅导,不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