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课题:《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数学能力》
(2011-06-26 10:37: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3) |
南京市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
姓名 |
赵珊珊 |
类别 |
幼教 |
课题名称 |
《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数学能力》 |
||
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解读 |
课题界定: 1、关键词之一:数学能力。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里的数学能力是指幼儿简单的计数、对应、加减、分类、排序的能力以及掌握的形体、空间、时间方面的一些简单知识。 |
||
课题的理论依据或相关政策依据 |
政策、理论依据: 1、《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数学学习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 3、皮亚杰理论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幼儿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同,他们必须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体验数的意义,他们建构数学概念首先来源于动作。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陈鹤琴提倡:以“做”出发点,在“做”的过程中去学,在“做”的过程中去教,在“做”的过程中去求进步。这就强调了我们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应以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要教育方法,把抽象的数理知识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的可操作性的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发现和感知数学,真正理解数学。而角色游戏恰为幼儿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材料和情景。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意义: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课题研究的内容: 7、通过开设“银行”游戏,引导幼儿学习按顾客报的数量在存折上印点子、划点子,存、取相应数额的钱,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 |
||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
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7月—8月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6月
3、总结阶段:2010年6月—9月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每天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时,包含数学元素的相关规则掌握的情况, 教师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 2、行动研究法: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游戏方案,力求游戏中包含数学元素的相关规则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充分让幼儿获得成功感。
|
||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
课题研究的条件: 本人在九五、十五期间,分别参与、主持过县级和市级的课题研究、05年主持了县级个人优岗课题、06年主持了市级个人课题并取得了二等奖,07、08年主持县级个人课题并结题,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学期,研究者担任该班班主任,可以亲历整个研究过程,另外,我园为南京市教科研基地学校,教研氛围浓,有一批教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作理论指导,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观察记录。 2、论文:《游戏中的数学》 |
||
区(县)教科研主管部门意见 |
|
||
市教育局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 |
|
说明:1、本表中类别可分为中语、小语、中数、小数、英语、思品(包括心理教育和班主任工作)、化学、物理、历史、地理、生物、科学、幼教、职教、信息、音乐、体育、美术、其它等19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