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的保龄球经历
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识了保龄球。
我当时在深圳交响乐团工作,距离我团很近的有一家叫“竹园宾馆”的酒店,当时他们购入了六条二手的保龄球球道,一个朋友带我去玩了一次后,就此我竟然玩了十年。
记得我喜爱上保龄球没多长时间,球馆举办了一次比赛,在那次比赛上,我得了第二名,奖品是价值800元的一桌酒席,就因为这次比赛,我被选入当时刚组建的深圳保龄球队(业余性质)。
当年,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保龄球锦标赛”在该球馆举办,我作为深圳队员参加了人生第一次的全国赛事,我当时只会打直线球(最基础的一种打法),当看到北京队、上海队的队员打出的都是弧线球时,大为惊讶,保龄球竟然还有这种打法,太神奇了!
比赛成绩自然名落孙山,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弧线的打法。后来球馆请来一位叫张鹤洲的加拿大籍的华人教练,一周的学习时间,我知道了弧线球的原理和打法。
很快,我作为深圳的代表队队员,参加了全国第六届运动会,保龄球是六运会的表演项目,好胜心很强的我,一心想有所表现。但由于训练时间和基础原因,确实是技不如人,我的成绩是参赛队员的倒数第二名,我的队友王一平,获得了男子精英赛的第一名,令我艳羡不已。
回到深圳后,我凑集了五千元(当时不算小数),暗下决心:这些钱打完,如果还不能取得比赛名次,将彻底告别这运动。
随后,在佛山举办的全国锦标赛上,我终于打进了前六名,而准备的五千元练球经费,仅用了一半。
1989年的全国锦标赛在上海体育宫举行,这时,我已是深圳队的主力队员,锦标赛的赛制为:五人队际赛、三人赛、双人赛、单人赛,然后的总成绩的前十五名进入精英赛,每单元为六局。
我的双人赛搭档是六运会的冠军王一平,他是个不善言辞的心理素质极佳的人,前五局我们的成绩平平,一直落后隔壁球道的北京队,五局打完后,我们的分数已落后了84分,由于和北京队一直关系非常好,他们已在局间向我们宣示:冠军是我们的啦。其实,那时的水平,大家相差无几,谁赢谁都正常,完全要看当时的状态,在一局里别说逆转84分,就是14分也是很难,全场都认为双人冠军一定是北京队无疑。
我在北京队友的撩拨下,内心腾起无名之火,争胜之心也猛然涌起,我把王一平拉到一边,咬牙切齿地说:“是死是活屌朝上,跟他们干啦!”王一平一言未发,只是猛地点了一下头。
走上球道,我选好板位,定了定神,击球、瓶倒,第一击打倒了八个瓶,剩下四、七号位的两个瓶,打补中时,球只打到了七号瓶,剩下了四号瓶,9分。
我懊恼的打了自己大腿一下,坐下看王一平击打。此时,王一平脸色通红,我知道,他脸色一旦通红,就是表示他的斗志已唤起,球滚瓶倒,“啪”的一声,全中!
又轮到我击打,考虑到比赛已是最后一局,球道肯定有些干,我把站位向左调轮一块板,随着四步助跑、摆臂、出手,球在有油区直直前行,进入无油区后,走出一道完美的弧线,准确地击中1、3位,也是一声脆响,全中!我和王一平互不说话,只是用比平时力道大的多劲头,大力击掌。
我和王一平的全中一直持续,这时的头脑里只有球和球瓶,我压根就没看自己和王一平的分数,只是在上球道前想一下动作,试图让自己的肌肉记忆,能够保持始终。
王一平在连续击打了六个全中后,第七格打了一个9补,而我的全中还在继续。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场地内其他比赛的队员,全部聚拢在我们球道,每次击球结束后,一片的手掌在我面前击掌相贺,可能受到我们这边喝彩的影响,北京的队友打的很差,每当他们击球完毕后,场内竟传出阵阵嘘声。
王一平在第八格又开始了全中的节奏,而我在连续打出十个全中后,最后一击,打倒了9个瓶,得分:278。抬头看到王一平的分数是:267。
最后一击结束后,围观的队友竟然把我拉倒,我顾不上擦汗,赶快走到北京队的球道,一看他俩的分数,一个1百40多分,一个1百60多分。
比赛结束后,我和王一平的总成绩,一举打破了全国纪录。最后一局,我们不但追回了84分的差距,反而倒赢了1百多分。我们的这个纪录,一直保持了六年,直到1996年的全国锦标赛才被打破。
1990年,我入选了国家队。在那几年中,我陆陆续续在全国锦标赛和全国精英赛及广东省运会上,拿过多次的冠军。
已经告别保龄球多年,但1989年的这场赛事,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激动的场景至今也是偶有再现,有时竟会在内心唤起“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冲动。
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识了保龄球。
我当时在深圳交响乐团工作,距离我团很近的有一家叫“竹园宾馆”的酒店,当时他们购入了六条二手的保龄球球道,一个朋友带我去玩了一次后,就此我竟然玩了十年。
记得我喜爱上保龄球没多长时间,球馆举办了一次比赛,在那次比赛上,我得了第二名,奖品是价值800元的一桌酒席,就因为这次比赛,我被选入当时刚组建的深圳保龄球队(业余性质)。
当年,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保龄球锦标赛”在该球馆举办,我作为深圳队员参加了人生第一次的全国赛事,我当时只会打直线球(最基础的一种打法),当看到北京队、上海队的队员打出的都是弧线球时,大为惊讶,保龄球竟然还有这种打法,太神奇了!
比赛成绩自然名落孙山,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弧线的打法。后来球馆请来一位叫张鹤洲的加拿大籍的华人教练,一周的学习时间,我知道了弧线球的原理和打法。
很快,我作为深圳的代表队队员,参加了全国第六届运动会,保龄球是六运会的表演项目,好胜心很强的我,一心想有所表现。但由于训练时间和基础原因,确实是技不如人,我的成绩是参赛队员的倒数第二名,我的队友王一平,获得了男子精英赛的第一名,令我艳羡不已。
回到深圳后,我凑集了五千元(当时不算小数),暗下决心:这些钱打完,如果还不能取得比赛名次,将彻底告别这运动。
随后,在佛山举办的全国锦标赛上,我终于打进了前六名,而准备的五千元练球经费,仅用了一半。
1989年的全国锦标赛在上海体育宫举行,这时,我已是深圳队的主力队员,锦标赛的赛制为:五人队际赛、三人赛、双人赛、单人赛,然后的总成绩的前十五名进入精英赛,每单元为六局。
我的双人赛搭档是六运会的冠军王一平,他是个不善言辞的心理素质极佳的人,前五局我们的成绩平平,一直落后隔壁球道的北京队,五局打完后,我们的分数已落后了84分,由于和北京队一直关系非常好,他们已在局间向我们宣示:冠军是我们的啦。其实,那时的水平,大家相差无几,谁赢谁都正常,完全要看当时的状态,在一局里别说逆转84分,就是14分也是很难,全场都认为双人冠军一定是北京队无疑。
我在北京队友的撩拨下,内心腾起无名之火,争胜之心也猛然涌起,我把王一平拉到一边,咬牙切齿地说:“是死是活屌朝上,跟他们干啦!”王一平一言未发,只是猛地点了一下头。
走上球道,我选好板位,定了定神,击球、瓶倒,第一击打倒了八个瓶,剩下四、七号位的两个瓶,打补中时,球只打到了七号瓶,剩下了四号瓶,9分。
我懊恼的打了自己大腿一下,坐下看王一平击打。此时,王一平脸色通红,我知道,他脸色一旦通红,就是表示他的斗志已唤起,球滚瓶倒,“啪”的一声,全中!
又轮到我击打,考虑到比赛已是最后一局,球道肯定有些干,我把站位向左调轮一块板,随着四步助跑、摆臂、出手,球在有油区直直前行,进入无油区后,走出一道完美的弧线,准确地击中1、3位,也是一声脆响,全中!我和王一平互不说话,只是用比平时力道大的多劲头,大力击掌。
我和王一平的全中一直持续,这时的头脑里只有球和球瓶,我压根就没看自己和王一平的分数,只是在上球道前想一下动作,试图让自己的肌肉记忆,能够保持始终。
王一平在连续击打了六个全中后,第七格打了一个9补,而我的全中还在继续。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场地内其他比赛的队员,全部聚拢在我们球道,每次击球结束后,一片的手掌在我面前击掌相贺,可能受到我们这边喝彩的影响,北京的队友打的很差,每当他们击球完毕后,场内竟传出阵阵嘘声。
王一平在第八格又开始了全中的节奏,而我在连续打出十个全中后,最后一击,打倒了9个瓶,得分:278。抬头看到王一平的分数是:267。
最后一击结束后,围观的队友竟然把我拉倒,我顾不上擦汗,赶快走到北京队的球道,一看他俩的分数,一个1百40多分,一个1百60多分。
比赛结束后,我和王一平的总成绩,一举打破了全国纪录。最后一局,我们不但追回了84分的差距,反而倒赢了1百多分。我们的这个纪录,一直保持了六年,直到1996年的全国锦标赛才被打破。
1990年,我入选了国家队。在那几年中,我陆陆续续在全国锦标赛和全国精英赛及广东省运会上,拿过多次的冠军。
已经告别保龄球多年,但1989年的这场赛事,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激动的场景至今也是偶有再现,有时竟会在内心唤起“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