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38与83之争,争出了数学逻辑性之美
(2025-09-30 10:57:01)3×8与8×3之争,争出了数学逻辑性之美
刘文明
最近,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引发了热烈讨论: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孩子列式3×8,却被老师判错。老师在家长群解释,写乘法算式要先找每份数写在前面,再找有几份写在后面,应列式为:每份数×份数=总数。对此,有的网友认为,二年级学乘法时让孩子区分乘数与被乘数,把孩子弄得懵懵的,四年级又学交换律,这不是难为孩子吗?有的网友则认为,区分乘数与被乘数有助于孩子理解乘法是什么,对后续学习有帮助。(9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非数学专业出身的吃瓜群众而言,8×3是正解,3×8也应该是对的,毕竟结果都等于24。可是在专门教数学的小学老师看来,8×3与3×8就有着本质的大不同。因为乘法的本质是“相同加数求和的简便运算”,8作为“每盘水果数”,3作为“盘子数”,“8×3”的背后是“3个8相加”的内在逻辑。这显然与“8个3相加”的“3×8”有着本质的不同。
数学之美,恰恰美在严密逻辑。正如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所言:“数学是逻辑的乐章,失去逻辑的数学不过是数字的杂乱堆砌。”这与英国数学家罗素的“数学的自由,源于逻辑的约束”的观点如出一辙。实际上,在数学体系里,每一个符号、每一条公式都有严谨的内在逻辑,用什么运算符号、一个算式中谁在前谁在后,都有严格的逻辑固定。
在绝大多数非专业人士的刻板印象中,数学就是“枯燥”“高冷”“难”的代名词,对数学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考试、解题、拿分”层面,早先很少有人关注其逻辑之美。从而导致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那个当事的小学老师是“小题大做”,甚至还武断斥责那个老师“搞错了”“不负责”。殊不知,正是这位严谨而负责的小学老师,以一己之力,无意间搅动了一场大讨论,让普通家长、教育学者、普通网友、数学爱好者、自媒体、官方媒体,都纷纷加入讨论大军。
理越辩越明。可喜的结果是,一番讨论过后,当家长由衷发出“原来孩子搞错是因为没搞懂‘几个几’的逻辑”感叹时,这场争论的科普价值落地“现身”:它让“数学逻辑”从抽象的课本概念,变成了每个人都可参与、能触摸、会思考的生活话题,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数学严谨之美、逻辑之美。更难能可贵的是,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全社会一起参与一起努力,共同帮助孩子营造了数学严谨学习氛围,夯实了数学“逻辑地基”,让他们明白数字数学背后的逻辑脉络,进而让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扎根在幼小的心灵深处。
这场看似“闲得蛋疼”的无聊之辩,实则像一束光,照亮了数学逻辑之美,堪称一堂生动的全民数学科普课,也折射出社会大众对真理的宽松讨论氛围与可贵的思辨精神。可以预言,这场争论的参与者、关注者都将是“赢家”,都会有一个清晰的“收获”,那就是让大家都重新发现了数学逻辑之美,让思辨精神成为大众讨论的底色。当更多人能以理性平和态度对待知识、对待分歧,无论是数学教育的提质,还是社会理性的提升,都将拥有更坚实的根基。毕竟,比“3×8 还是 8×3”更重要的,是大众积极广泛的参与意识、平和理性的争论思辩精神。此才是这场“小题大做”的争论带来的最宝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