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让家长到学校搞卫生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懒政

让家长到学校搞卫生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懒政
刘文明
秋学期开学季,有家长发帖称,已经收到老师发给家长的通知:教室需要打扫,有时间的家长可以接龙报名,也可以选择请保洁阿姨来做。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小时候开学,自己拿起扫帚打扫教室;如今孩子开学,却要我们家长替孩子去清理卫生”;更有家长发出灵魂拷问:“学校的卫生事务,为何要转嫁到我们家长身上?”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工作指导方针。其中的“劳”即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优秀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劳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养成主动劳动的良好习惯,涵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劳动过程中感悟、学会团结合作,在解决难题中锤炼顽强拼搏意志,在见证环境从杂乱到整洁的转变中懂得珍惜与敬畏,这些劳动真谛是学生成长路上必须的精神财富,无法从书本知识学到。
任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都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自觉”的规律,劳动习惯与工匠精神的培养更是如此,要从小时候、从细微处着手、从身边事做起。越在细微处,体会越深刻。在新学年、新学期的开学季,学校组织开展全校全覆盖爱国卫生运动,本是落实劳育的一次绝佳契机,氛围感足,仪式感强。如果连宿舍教室卫生这一最基础的劳动实践都被学校安排成由家长或保洁阿姨代劳,学生便失去了一次接触劳动、感知劳动价值的重要自然契机,身边的劳育也会随即变成形式主义和毫无抓手。
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立德树人”神圣使命。就劳动教育而言,学校和老师应树立“全域全周期劳动教育”理念,把在校的每一段时光都视为劳动课学时,把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策划成劳动课堂,把学校的每一项日常工作都转化为劳动教育素材。除了面积较大、难度较高、有安全隐患场所应由学校统筹负责安排专业人员完成外,学生自己学习、生活的教室宿舍,空间相对独立、清洁任务相对简单,理应由老师指导督促学生自主完成。从教室里引导学生每天放学后整理桌椅、擦拭黑板,到校园里组织学生定期参与除草浇花、绿化维护,再到宿舍中督促学生自己整理床铺、收纳衣物,再到食堂里鼓励学生饭后收拾碗筷、擦拭桌面,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劳动实践,无需额外占用大量时间,却能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让劳动成为学生的“肌肉记忆”,从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增强对学校、教室的归属感,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自觉,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与优良品质。
学校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一纸通知发给家长,让家长或者保洁阿姨到学校搞卫生,本质上是教育责任感的缺失,是典型的教育懒政行为。一方面,学校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负有保障校园环境整洁、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条件的责任,将教室打扫任务转嫁给家长,是对自身管理责任的推卸;另一方面,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负有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责任,让家长或保洁阿姨代劳,实则变相剥夺了学生接受实实在在劳动教育的权利。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往往打着“家校协同”的旗号,看似是让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实则是加重了家长负担,向学生传递了“劳动可以逃避、责任可以转嫁”的错误信号,不利于学生涵养正确价值观。因此,学校格局要大一些,办法要多一些,回归劳动教育本质,让学生亲自参加,亲手创造美好环境、亲身感受劳动价值,亲身体验劳动成就,才是对学生成长负责,才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有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