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鲁迅夹烟”墙画不必改但可旁注引导
(2025-08-27 09:17:17)“鲁迅夹烟”墙画不必改但可旁注引导
刘文明
近日,有网友反映称,鲁迅纪念馆“鲁迅夹烟”墙画不妥,并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事件引发广泛讨论。8月25日,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人员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已收到不少市民的关切,馆里将秉持“尊重历史”原则进行处理。同日,绍兴文旅集团工作人员对此事回应称,“目前暂时没有更换墙画的计划。”(8月26日《南方都市报》)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艺术鉴赏常态。个人生活阅历各异、见识见解、所站角度不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进而容易提出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建议。比如,上述新闻事件中,投诉游客就从控烟角度提出建议,表达了其本人对公共健康的关注;与此同时,也有人通过网络发声,强调应该尊重“历史客观现实”。如此两种分歧意见,恰恰正是公众对社会事物观察反馈的生动注脚。
与公众个体可以随意提意见建议和诉求不同的是,公共事务的决策必须讲究科学审慎论证,不能因为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就盲目做出决策。尤其是在日益发达的网络社交媒体时代,个别声音容易演化成“舆情”和“意见领袖”。管理者若果因此丧失定力,或将陷入“唯大声者是听”的工作僵局,损毁行政治理成效。既尊重公众表达权利,又以历史考据为根基,在纷繁争议中保持立场,如此“善听而不盲从”的取舍智慧,以及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才是公共治理成熟有效的标志,也是负责任的做法。
这种坚守的底气,源自基于历史真实的艺术表达。根据考证,1933年许广平所拍的原始照片中,鲁迅指间夹烟的形象早已定格为历史瞬间。后经艺术家木刻、版画等形式艺术化加工处理,通过大众传播走进国民视野,成为上个世纪中国辨识度相当高的文化符号之一,已与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形象形成深度绑定的视觉冲击,深深扎根在国民心中。
既然作为标识意义的宣传画,必须使用有着真实出处的形象经典。若心怀去瑕“文化洁癖”心理,一厢情愿地把历史人物塑造为“完美无缺”的理想化楷模,强行将夹烟造型改为握拳或者握笔造型,看似纠正了“不完美”,实则是对历史本真的践踏和“生活化的鲁迅”的篡改。殊不知,鲁迅作为历史人物的魅力,恰就在于其真实可感的人性温度。至于游客在墙画前做出“点烟”手势打卡,他们绝非模仿吸烟,而是试以这种仪式感与历史人物互动神交,大可不必过分“联想”。
这场争议以及由此带来的后续处置,与其说是一次公关处理,更不如说是一堂生动的公共教育课。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是有勇气接纳历史事实;真正的公共治理智慧,是在多元价值和多元思维中找到平衡点,让历史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所以说,墙画中鲁迅指间的那支烟,体现出对文化本真的坚守,对公共理性的信任,对历史长河的敬畏,而这本身也是对鲁迅精神的最佳解读和最有力传承。不过,如果一定要在公共场所控烟和鲁迅形象展示之间找一个最佳结合点的话,那就不妨在保留墙画的同时,在旁边巧妙增加一些类似“健康生活行为”的文字说明,做到既能维护文化本真,又能实现对于公众的价值示范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