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教师岗位购买服务”尝试值得期待

“教师岗位购买服务”尝试值得期待
刘文明
近日,河北景县教育局大楼里,打印机正打印着一份招聘劳务派遣教师招聘公告。公告盖章一发布,就宣告50名“临时教师”即将诞生——他们不占编制,签的是劳务派遣合同。几乎同一时间,邯郸邯山区也抛出80名“购买教育服务岗位”计划,报名通道在公告发布当日便紧急开启。(8月20日“央广网”)
近些年,教育领域改革不断纵深拓展,涉及教育的购买服务事项已经司空见惯。需求侧的教育部门、学校和供给侧的各类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在市场化大潮中,通过招标渠道实现对接,实现了减员增效和专业化管理双向奔赴。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短短五年来,原由学校自己养人来做的绿化、保洁、宿管、安保、各类设施设备维保、医疗服务保障等事项,均变为向专业机构购买服务方式,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团队”去干,不仅有效降低了人员成本、节约了开支,还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师生的获得感。
不难看出,这些购买教育服务内容,都属于典型教学辅助功能的后勤服务保障岗位,没有涉及教书育人一线的教师岗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毕竟教育的主责是立德树人,把这项需要“灵魂工程师”长期付出爱心耐心恒心的使命任务,交给购买服务得来的“劳务派遣人员”,确实需要不小的勇气、魄力和胆识。
在教育编制桎梏日益凸显、教育变数和需求日趋多元、社会保险制度日趋完善的大背景下,“一线教师岗位购买服务”闪亮登场,确实有点像是在教育体制深潭里投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波浪,引发不小争议,实在属于预料之中。
出现如此新鲜事物,自然有其必然性。一方面,因为近年师范教育提档升级式大力发展,使得一线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储备、供应充足,这让购买服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快速变化的生源情况需要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教师数量进行灵活调整以及精准投放,通过购买服务则是一项便捷举措。第三个原因是目前政府教育财政投入压力较大。有人算过一笔账,同等情况下,购买服务教师使用成本要比编制内教师使用成本减少接近一半。
当然,也要理性看到这种方式的困境一面。比如,相比于传统编制内教师,这部分教师可能会因为没有编制和“同工不同酬”,缺失归属管、主人翁责任感,进而产生“二等公民”“临时工”的自我身份标签,导致教师个人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不足、个人工作状态不佳、成就感不强,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感到迷茫。
破解如此困境,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从三个维度入手。一是系统考量购买服务岗位设置的科学性、在编与购买服务数量的配比率,制定实施涉及购买服务教师教育成效定性定量评价标准。二是做好职务职称晋升顶层制度设计,将购买服务教师同样纳入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体系,同时指导第三方机构兑现相应待遇,让改革红利真正惠及购买服务的教师群体。三是与第三方一道,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人文关怀,用好用活这部分教师,激发出他们在本系统本单位“鲶鱼入池”搅动效应,促进教育生态系统优化提升,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师选用局面,探索出一条在财政紧平衡时代教育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注:本文刊登在2025年8月24日《番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