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4小时冒高温从8吨垃圾中徒手找表不值得提倡

4小时冒高温从8吨垃圾中徒手找表不值得提倡
刘文明
最近,一篇题为《在8吨垃圾中“大海捞手表”!大同两位环卫工感动深圳游客》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有人表示,此举展现出大同的城市温度,但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买一块手表才花多少钱,大热天里让环卫工人徒手翻垃圾寻找,值吗?”(7月15日《南方日报》)
实际上,“百姓有呼,我们必应”与“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就去做”,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前者体现的是一种对民众的尊重和负责态度,要求相关部门广开言路、善于倾听、积极回应,在快速而全面权衡利弊后决策,采取最优处置措施,体现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以人为本的治理智慧。而“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就去做”则容易陷入盲从误区,变成一种一刀切简单化懒政行为。这种做法往往缺乏对需求的审慎甄别和对过程后果的充分考量,只是机械地满足民众诉求,看似态度积极,实则没有真正从实际、精细、长远出发,为民众着想。就像上述找手表之事中,游客丢失手表拨打求助电话是客观事实,但相关人员没有考虑到环卫工人冒着高温、4个小时在8吨垃圾中徒手翻找的安全性和公共资源使用的合理性。说到底,这种盲从式懒政显得简单粗暴。
社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工作处于人性化的光辉之中。“以人为本”理应高于“以物为本”和“以服务为本”。“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将人的权益放在首位,关注人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以物为本”和“以服务为本”不可脱开“以人为本”的前提,否则就可能变成形式主义、机械主义,甚至会损害人的利益。在环卫工作高温徒手找表事件中,显然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物为上”。须知无论这块手表对失主而言多么重要,也无法与环卫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相提并论。
作为基层管理人员,坚守以人为本,应当在决策过程的前、中,把事情想得更复杂一些,考量更周全一些。具体来说,首先,要评判垃圾在高温下发酵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会有哪些,含量多少,工人翻找过程中对人体的损害有多大。这些健康风险评估后,在让环卫工人翻找前,还要考虑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很遗憾的是,公开的图片中几乎没见到任何专门防毒防护措施。其次要评判民众个人疏忽导致的遗失行为,由他人以牺牲健康安全为代价进行翻找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值得。第三还要考虑环卫工人的时间、精力以及垃圾处理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大量公共资源浪费,与找回一块千元左右价值的手表的得失的匹配性。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善假于物,比如使用微型机器人、精准定位仪、铲车等机器设备,代替人工进行快速而精准翻找,提高效率,减少风险。
四小时“霸蛮”找回手表,结果圆满,虽然出发点是解了民众所盼所急,过程却暴露了人性的缺失、公共资源的滥用和治理思维的滞后:把“感动”当政绩,把“辛苦”当标准。这不是“暖心新闻”,而是对“以人为本”的误读。此类行为不宜鼓励,更不该被当作典型宣扬;若确有需要,也应先评估、再防护、后执行,让管理真正回归人性化、科学化、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