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把学校招投标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把学校招投标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刘文明
近日,重庆一公司中标重庆三峡学院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项目,中标价75万元一台。细心网友指出,该款设备在网购平台售价仅299元,并质疑其中标价格不合理。巨大的价格落差,一时间引发舆论哗然。随后,学校以“出现影响采购公正的违法、违规行为”为由,决定终止此次采购。(5月13日《广州日报》)
从公开的案例看,涉及学校尤其是高校的天价采购呈现出“集群频发”态势。比如,某高校采购的单价16万元的电梯配件,市场价不足千元;某高校以1200元中标成本仅300元的校服;某“双一流”高校采购的实验室超纯水设备,市场价约1.2万元,中标价却高达18万元;某高校购买一套基础版教学管理系统中标价为300万元,而同类产品市场均价不足50万元。
细思极恐的“天价采购”,凸显监管体系系统性“失灵”和多层监管集体性“休眠”,看似完备的层层审核已经沦为“流程式”的“签字游戏”。看上去签字盖章环节不少,但没人真正担责。形同虚设的“甩手掌柜”做法,让涉及业务部门、采购部门、代理机构、评审专家等多重主体以及需求论证、预算审核、招标代理、专家评审、合同签订等多个环节“失职失守”,导致了采购论证不充分、审核不严格、把关不到位,进而出现“天价采购事件”频发。
此外,也不排除有利益相关的个别人或者多人组团串通,结成利益共同体蓄意为之。或许就有企业、招标代理机构甚至学校内部人员,把学校资金当成“唐僧肉”,都想来啃一口,捞一把。表现在业务部门提交的采购需求可能蓄意出现“指定品牌参数”隐形壁垒;采购部门则刻意躲过“价格比对”环节;代理机构与评审专家存在沆瀣一气的“利益默契”,通过设置排他性条款、操控评分标准等方式为特定企业“量身定制”中标条件,达到不法中标的目的。
从去年开始,纪检部门和教育部门联手开展教育系统后勤领域专项集中整治。一年多来,已有一批吃里扒外的蛀虫露出狐狸尾巴,被揪了出来。某省教育厅通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共查处招投标腐败案件42起,涉案金额超2500万元,15名后勤部门负责人被移送司法机关。有一个特别突出案例值得警醒:某高校后勤集团原总经理因在食材采购中受贿500余万元被判刑12年。如此严查涉及招投标的腐败案件,释放出有问题必查的强烈信号,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
把学校招投标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根本上铲除“天价”采购,让教育资金在阳光下开支,让每一分钱都用在立德树人的刀刃上,应当成为共识操守。这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为。
在技术层面,学校和招标采购管理部门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透明化的采购生态,通过实时抓取京东、天猫等平台的商品价格,建立“价格偏离预警”机制,精细控制好采购价格。在管理方面,学校建立纪委、工会、监察、学生、教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招标采购监督制约机制和集体审核制度,织密共同监督网络,强化过程监督,采购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或服务,为学校立德树人做好保障。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采购项目进行全周期审计监督评估,建立严厉的问责制,实施精准追责问责,运用诫勉谈话等党纪政纪处分甚至移交司法机关依法从严惩处等方式,管好采购,强化责任,杜绝工作失职失守和腐败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