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别让大学生成为AI浪潮下的知识“搬运工”

别让大学生成为AI浪潮下的知识“搬运工”
刘文明
据报道,我国大学生使用生成式AI工具辅助学习的频率较高,“经常使用”和“总是使用”者超过50%,有三到四成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会直接复制AI生成的内容。对于生成式AI工具进大学的话题,频频引发热议。有老师直言,一些学生交来的作业“充满AI味,没有一点独立思考的痕迹”;也有老师指出,过度依赖没有个性和深度的AI工具,可能会损害珍贵的表达能力,扼杀学生的研究潜力和创造力。(2024年12月30日《中国青年报
简单意义的生成式AI,就是一种基于算法和模型技术,通过一些智能工具软件和比较准确的命令,可以生成输出相应所需的文本、图片、声音、视频或者代码等内容。就目前而言,这些用特定软件自动生成的内容,既可以被堂而皇之地使用,甚至还可以被当作“商品”“产品”售卖,从中渔利获益。
因为大学生是一个乐于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的群体,所以大学生们对于这种生成式AI不仅很“钟爱”,而且已经呈现出依赖的趋势。根据多个统计资料,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已经约有5成学生“持续使用”生成式AI,这个数量与发达国家情况持平。主要用途都基本集中在做作业、整文案、写论文、交报告等方面。据使用者称,有时候经过一番修饰润色,还可以得好评和高分。
不可否认,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算法加速迭代,已经让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作为不算高科技的科技产品,生成式AI已经深入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各个领域,把人们从复杂海量的琐碎工作中解放出来,节约时间和精力成本,这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谁也无法阻挡。一个值得一提的例子是,笔者某同事女儿虽只有五岁多,但她前几天就要求妈妈下载“豆包”供自己聊天消遣了。
由此可见,生成式AI是如何好用、如何受宠。但是毕竟AI只是辅助工具,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如有过分依赖,就会照搬照抄,成为名副其实的“搬运工”“二传手”和“裱糊匠”。就拿大学生做作业、整资料、写论文甚至报课题来说,其实质是在老师的任务驱动下,开展思维训练,这种训练不以成果为导向,而是讲究实操性、严谨性、科学性、体验性和养成性,需要添加“学生”要素,带着人的温度,用参与者学生的智慧、思路和逻辑,实现人为的设计、规划、整理、重组、再造,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如果只是输入关键词,全盘依赖生成式AI输出的结果,之后复制黏贴,那就完全失去了教育和训练的意义。
事实上,这就涉及了教育伦理和底线。因为教育是培养人,而不是把人变成工具。这就要求高校老师和学生都来坚守伦理与底线,在AI使用时坚守数字伦理和工具底线,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对AI秉持开放拥抱的态度,在自身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在有关法律法规、学术规范、道德准则的框架内,正确、合理、规范、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让AI赋能学习、研究和创新实践,提高学习和研究的效率,进而成为AI的统领和主宰。另一方面,在国家教育部门没有出台AI使用规范之前,各高校可以结合学校特点,起草相关AI使用规范,为制定国家标准探索道路提供样本。此外,高校的老师们也要强化自身素养,提高鉴别力,用教育者的火眼金睛揪出完全AI生产的东西,防止偷懒式“知识搬运工”,促使学生进行更多自主的独立思辩,切实提升研究潜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