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理明说】别让农村“啃老”现象蔓延

(2024-11-12 11:02:20)

别让农村啃老现象蔓延

刘文明

记者调查发现,在部分农村地区,20岁至40岁年龄段的中青年人出现啃老现象。有的农村中青年人没有外出工作,直接在家待业啃老有的打工数年,入不敷出仍需家里老人贴补;有的婚前婚后都让老人“大力支持”;有的婚后子女管不了,还靠老人给抚养费。115南方都市报》)

所谓“啃老”,是指本应该财务独立自食其力、甚至本应出力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中青年人,鉴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或者自己不去工作就业,或者收入非常微薄,或者临时缘故紧急需要用钱,便在较大程度上、较长时间、较多数额的依靠父母资助用以维持日常开支或应对大额用钱紧急事项行为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啃老现象往往比较多的发生城市家庭中。大概率的情况是,这样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都比较好,而家庭教育一般都出现了某种偏差,虽然父母手里钱可能比较充足,但是孩子一般都是因为娇生惯养、不求上加之有“好吃懒做”“生活奢侈”等不良习惯相伴相生,从而导致工作、就业创业、自我供给能力不足,生活状态不佳。

相对比较而言,农村家庭条件一般也都优越不到哪里去,农村人也都比较淳朴善良,拥有勤俭持家、热爱劳动的本色,而且不会有太多的物质欲望,虽说发财致富不太容易,但依靠着自己的勤劳双手,看菜吃饭,量入为出,维持自己的简单生活和日常开销一般不会成为问题,即使再差也不至于沦落到需要“啃老”的地步。即便有特例、想“啃老”也不具备条件。因为在农村的熟人社会里,一个无力养活自己的正常成年人,会被别人笑话、看不起、戳脊梁骨,从而丧失颜面和尊严。而且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农村老人手里不会有太多的钱供给自己的孩子“啃”。 

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因素叠加导致的社会形态的变化,让农村中青年人的“啃老”现象开始出现,并被拿来讨论,成为了社会新闻,颠覆了人们的固定认知。究其原因,某种程度上说,是这一代原本勤劳质朴底色的农村中青年人的身上,已经或多或少地沾染了不该有的娇生惯养、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畏怕奋斗的不良消极习气,进而产生了隐性的心理问题。相比于其自强自立意识弱,进取精神状态差他们对于生活的期望却不少,要求却不低。比如其手里明明没有多少钱,却还要用好手机吃好东西、穿好衣服,住好房子,甚至还要

不论什么人,习惯性“啃老”都不应该,都得防范这种现象蔓延。首先,农村老人的观念要改变。在老人家的传统观念里,爱子护犊心切,宁愿自己吃苦受累,省吃俭用,也要把牙缝里抠出来的钱给子孙,好让他们可以过得更好。农村老人要转变思维,明白“儿孙不如我,给钱有何用?儿孙比我强,给钱更何用?”的道理,宁愿心狠一些,也要把有“啃老”想法和已经实施“啃老”行为的青年人赶出去努力工作让他们自己创造幸福生活,不给他们啃老”机会,把钱有计划地多花在自己身上,多多享受美好生活。

与此同时,农村中青年人自己要有意识自觉改。越是“啃老”一族,越是被父母操心,越是让父母放心不下。作为子女孝顺莫过于尽量不让父母操心让父母心安人不如求己。最高贵的人格尊严在于自强。所以,农村中青年人要有志有梦有追求肯奋斗,坚持做人底线,坚守勤俭持家的淳朴本性,涵养好家风,凡事自己想办法、找出路,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努力,解决遇到的困难,改变命运和处境,而不是伸手要钱“啃老”。此外,村镇各级干部该出手时就出手深入基层,火眼金睛发现苗头主动巧妙介入,适度开展劝戒工作,强化啃老族转化”,促进家庭美满,社会和谐

   注:本文刊登在2024年11月10日《番禺日报》

【有理明说】别让农村“啃老”现象蔓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