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128条举报仅7起基本属实?别让不实举报满天飞
(2024-10-23 18:00:16)128条举报仅7起基本属实?别让不实举报满天飞
刘文明
管教学生、作业布置得太多或太少、对学生太温柔或太严格、回复信息太晚、没经验带不好班……近日,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学生或家长随意举报老师的情况逐渐多发、频发。西南某基层教育局提供的台账显示,今年1至8月,该局共收到128条举报教师的信息,经调查,仅7起举报基本属实。其余不属实的举报中,不乏恶意举报行为。(10月23日《中国青年报》)
虽然在报道里没有直接指名道姓,但是从语境上判断,应该是来自某县教育局的台账。可想而知,在西南地区一个不大的县域范围里,8个月就有128条举报信息,平均每月举报信息就有16条,举报人和举报事项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实际上,任何一个单位或者一个系统,有一定数量的举报信息,不是坏事而是常事,说明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公共管理的意愿是强烈的,表达心声诉求是愿意的,管理流程是公开透明的、信息渠道是通畅的。但是,如果128条举报信息里,经过查实后仅7条基本属实,不实比率竟高达95%,确实令人大跌眼镜,叫人不敢苟同。
不实举报危害不小。从成本角度看,举报信息的处理需要行政成本和时间精力成本。相关部门要花费大量行政资源去接案、调查、立案、结案、反馈;涉及被举报人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自证、解释、说明、回应。在这个过程中,被举报当事人会自然不自然地产生工作态度、质量、人品、能力、水平备受质疑的巨大心理压力,从而打击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产生消极情绪,消磨工作的志趣、时间和精力,降低工作效率,进而倍感精疲力尽,苦不堪言。更为重要的,如果敬业者的热诚换来的是吹毛求疵的挑衅以及有恃无恐的不实举报,那么社会越来越冷漠、风气越来越差,将不足为奇。
之所以会出现不实举报这个怪现象,大概只有两个原因。一是举报门槛低、成本小、甚至是零成本。到处公开的各类热线、邮箱、信箱,让反映问题进行举报的渠道多了起来。拨通电话、打开邮箱、输入几行字,就可以举报了。更可怕的是,很多时候举报无需提供充足有力的证据,照样会被接收和转办。查办后即便是失实举报,举报者也不会被追究,更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二是有人戾气较重,出于情绪发泄或个人目的,往往一言不合就投诉,稍有不满就举报,更有甚者有的人还心术不正,罔顾事实,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进行造谣诽谤和恶意中伤。“即使伤不到你,也要恶心到你,让你不爽。”
纠正不实举报,弘扬社会正气,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平和理性处事,诚信友善待人,遇事时心平气和、开诚布公地当面多商量沟通,多包容体谅,少在背后使坏心眼,搞小动作,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风气,以及友善的人际关系。
对于行政管理部门而言,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从保护举报人和被举报人权益的角度,从源头加强盘查,设法过滤不实举报,让不实信息无处遁形。有关部门在接访过程当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举报投诉闭眼收,不简单盘问、过滤,只是二传手式的层层转办。特别要杜绝接访平台外包服务,要挑选一些有情怀、有经验、有见解的人,进行初步甄别。根据工作经验,只要稍加一些核实,稍微多问几个问题,恶意虚假举报就可能会被中止,思想和行为就会受到教化转化。
坚决依法打击不实举报,杜绝不实举报满天飞,不让不实举报者阴谋得逞,更需有关部门联手公安、司法部门。如经过查实系虚假举报,则务必通过一定途径进行追责,情节严重的,可以诉诸法律,让虚假举报者付出代价,为不法行为买单,进而对不实举报者形成震慑作用,对其他人产生警示意义,对被举报者形成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