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生可爱】守住根脉

(2024-01-10 21:39:31)

守住根脉

刘文明

 

于后勤同志们的热切目光中,学校海绵城市项目,随着金秋十月的脚步,顺利走来。这个项目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诸多系列项目之中,有个项目比较醒目。

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项目的所在区域,正好位居学校最需显要的中心位置,背靠图书馆,右带艺术楼,面朝南北湖,左挽罗马广场。另一方面也还因为这里将被打造成为学校的廉政教育特色基地。

这里之前是竹猗园,因为周边种的了很多一簇一簇的修长竹子。园子里也生有不知名的诸多杂树杂草灌木,因而显得静幽。园中有一池,池内常年积有一滩水。水也不深。早先也听人说起过,这方池塘设计理念是有说头的,是与图书馆完美配搭的砚台墨池。大约在2019年后,水池被改造利用,种上荷花,生机勃勃,成为网红打卡点。周边杂草杂树灌木也被随即清理,此处方才得以露出真面目。

荷即是莲,莲者廉也。竹子中空正直,也有喻廉之意。所以,廉政教育基地选址此处,颇为适合贴切。

海绵城市工程项目启动后,我们都习惯把此处项目唤作荷花池。根据施工方案,要将这里原来低洼的地势,采取夷高垫底的办法,把低洼处垫高一米左右。这样一垫,地势就显得平缓和舒展,感觉就更为舒服开阔。

不过,有一件事,让我很忧虑在心,放不下来。一旦按照设计进行填高施工,原立于竹猗园南边入口处的一块碑刻就要被掩盖,至少与地表齐平。【后生可爱】守住根脉


这块碑刻的内容,是骈文样式的《竹猗赋》,由华中理工大学著名教授郑在瀛先生亲作亲书。按我所知,碑刻是在建校后不久,由创校院长张碧晖教授邀请郑教授完成的。也就是说,这块碑刻意义非凡,记录着学校育人之心、景色之美,承载着学校文化根脉之深,见证着学校历史和成长之速。

对于这块碑刻,我心满怀敬畏。就为这个,我不止一次到现场看过,量过,盘算过。具体怎么处理,我一下子没想好,但反正不能平地而置,更不能被掩埋。

很快,项目负责人清华老师和施工负责人就被我请到了现场。细说一番碑刻历史后,我以非常严肃认真的语气,请他们和我一样珍视这块无价之宝,想尽办法,用好万全之策,保护好这块碑刻。能移最好就移,不能移则就地妥善保护,比如加个玻璃罩、围起来周边种花等,总之的原则是,碑刻不能有任何闪失。

不止一次地和几个同志现场研究过,可否采取整体平地切割办法,从基座处切割,避免直接接触碑刻。连同基座石块整体切割下来,之后在原址加高基座,把切割下来的整体安装复原,就像啥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同志们说,这么大口径的石头基座,不好切割。

那就沿着碑刻石头的四周边缘,慢慢切割分离,试试能不能成。这个主意没有被直接否决,但是大家还是提出了担心:因为石头很脆,加之受力情况未知,直接切割,很容易让碑刻崩裂。

我越是说要保护好,同志们的胆子越小,越就说不敢保证切割不出意外。他们越说不敢保证,我就更加强调一定要保护好,不能出任何差错和闪失。

越商量,一堆人的胆子都越小了。越说,越怕了。

就在那天的工地上,我们现场决定,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守护好这块碑刻,保证如果真的在移动过程中出现闪失,我们还可以另行复制,由我先到档案馆查找,看看能不能查到该作品的原件。

当档案馆郭红霞老师带着遗憾的语气,明确答复我没有查到相关资料时,我想到唯一的办法,就是请来文物保护单位的高级工艺师傅,给我们先拓印留存,之后再开展切割迁移施工。

我还特别交代,拓印本在施工成功后,交给档案室永久收存。好让让我们的这一次拓印,为番职历史抢救性留一份底稿。

绕了一大圈,终于找到了一个专业的工艺师。直到14日那天,用他业的水准,专注的态度,把我们的碑刻清清楚楚地拓印出来,我们才算舒了一口气。【后生可爱】守住根脉

图为拓印工作中

【后生可爱】守住根脉
图为拓印成品


随后,周边切割开始尝试。真是诚心有善报。15日上午10:15,马清华老师发图报喜:“完整地取下来了!”。我用“太好了”三个字予以回应,并且叮嘱他,赶紧收好、保管好。他说,“放心吧,已经在取下来的第一时间,妥善收好了。”【后生可爱】守住根脉


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喜出望外的我赶紧跑到现场。我特别注意到,这块碑刻原来就是镶嵌在一个石头垒砌的“口”形高台上,中间是空的,没有任何填充物支撑。

实在是太幸运了!在这个薄薄的石板面上,但凡要是有一个调皮的人跳上去,踩上一脚,都会让碑刻断裂损坏。天助大番职,真是好彩头!

当同志们知道这个情况时,一股欣慰溢于言表。同志们都感慨,没想到我们这一次的精心筹划,已经演变成为一次极其有意义的拯救行动。【后生可爱】守住根脉


 “下一次安装,碑刻石板下面必须实心以待。”“或者,我们设计个方案,把碑刻立着放。”七嘴八舌地议论,展示了同志们对这块碑刻的真情和大敬。


后记:

我把这个事情发进朋友圈时,学校第三任校长张连绪教授留言道:“原件应在档案室,原挂在图书馆一楼大厅西侧。我当年让档案室把几幅有价值的字画收藏起来了。”我再次去核实,档案室还是明确回复没有查到资料。

更令我觉得欣喜的是,1月11日夜,创校校长张碧晖教授发来他保存的一份原作照片。张院长告知,郑教授很喜欢这篇文章,用各种字体写过很多幅。杨叔子先生作为郑教授的好友,在学校访问时看到这幅作品说:“很珍贵,要好好保存!”

【后生可爱】守住根脉

图为张碧晖教授陪同杨叔子先生参观《竹猗园赋》碑刻(照片由张碧晖教授提供)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不得不说,学校的前辈领导们对于根脉的守护精神和实际作为,值得我们后生敬佩和学习!【后生可爱】守住根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