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理明说】862个科研项目无一转化,打了谁的脸?

(2023-08-18 22:12:12)

862个科研项目无一转化,打了谁的脸?

刘文明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厅长罗海山在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作了《关于2022年度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广西审计厅对9所区管高校2020-2022年度财政补助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发现,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79亿元,实施科研项目702个,仅有5个项目成果实现市场转化,占比0.71%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89日《中国青年报》)

因为报道本身语焉不详,没说明是哪些高校,也没看出涉及高校的具体情况,更没讲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比如,这些学校是哪一类型,是理工科院校,还是医学类院校,或是文科类院校?研究项目的具体范围和内容是什么,是基础性理论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但是无论如何,在统计的3个年度内,某所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0.71%,尤其是某所高校近千个科研项目耗费1.31亿元成果转化率为0的事实,都是说不过去且不正常的,实在令纳税人大跌眼镜,令有关部门和企业、社会大失所望。

其实,在广西审计部门自爆情况之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早已持续存在。根据今年3月的一组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36.7%,其中企业发明专利转化率为48.1%,高校发明专利的转化率为3.9%,科研单位发明专利转化率为13.3%。很显然的事实是,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处于末端水平,且与人相比差了还不止于一个数量级。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工作者埋头于象牙塔、孤芳自赏于自己兴趣开展科研项目的多,而跳出高校做科研、完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项目少之又少,从而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关联性不大、贡献度不足。高校科研成果往往只限于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刊物的级别,在拿来评完职称、升完职加完薪、申报来更多科研项目之后,便被束之高阁,处于“成果沉睡休眠”状态。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到令人咋舌的程度,被打脸的不仅有高校和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也有高校科研项目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于高校和高校科研工作者来说,足以窥见其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不强,其科技创新、赋能经济发展、解决企业问题、促进产能提质增效的能力不够,水平不高;对于高校科研项目的上级主管部门来说,很显然,科研项目立项的顶层设计、项目分布不科学,项目评审立项把关不严,成果转化率、投入产出比等杠杆撬动作用没有发挥,指挥棒效应没能体现,科技赋能社会发展的功能没能实现。

这回广西的通报可谓自报家短,在高校科研领域算是一次有效尝试和深度警省,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意义。当然,客观来说,也要防止和杜绝“有科研成果就必有显性转化”的科研成果功利主义,因为确实有的项目是基础性研究,难以在短期转化显性见效。但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语境下,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大力服务经济建设的背景中,高校科研主流和主战场还应面向并紧密贴近市场需求。为此,科研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协同发力,双轮驱动,从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具有实效的科研投入机制、成果评价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转化服务机制和定期转化率通报警示机制,从而激发科研转化工作的牵引力,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和可转化水平,畅通转化道路,进而打通成果走出象牙塔、走进大市场、赋能生产力和国家战略的“最后一公里”。

注:本文刊登在2023年8月13日《番禺日报》

【有理明说】862个科研项目无一转化,打了谁的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码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