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明说】对学生的关爱就要多多益善

对学生的关爱就要多多益善
刘文明
据报道,在江苏常州,有家长吐槽下大雨时多名学生在校门口淋雨等待,不到7点就是不让进学校。相关视频在网上被曝光后,立刻引发不少吐槽。事件中的家长们怨声不小:“大部分学生都没带伞,我们开车来的孩子都不敢下车。”但学校的工作人员却有一番自己的解释:“7点不进校是教育局统一要求的,家长要算好时间。”(5月24日《中青评论》)
其实,就7点前学生不能进校的管理规定而言,其中蕴含着“正常天气下”的潜台词。可是,一旦天气出现临时性异常,比如雷雨大风等天气,学校就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事特办,考虑学生和家长所急所盼,果断地放学生进校,而不应该教条式地把持着大门,守着严格的时间规定,眼睁睁地看着家长陪着学生在大门外边淋着雨,让家长揪着心、伤着神。
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既讲究原则性,也讲究灵活性,最高境界在于原则性和灵活性完美结合。教育部门和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对象要么是学生和学生家长,要么就是老师和员工。这样的管理制度决不能只有冷冰冰的一面,而还应该有人性化的一面,体现出教育的人文关怀的温暖人心的一面。
学校是育人之地。更应有人性化和有温度的管理。学生是家长的心头肉,也是祖国的未来,本应被温暖以待,被倍加呵护才是。可想而知,一所缺乏爱的学校,一群缺乏爱的管理者,一道冷冰冰的校门,一套冷冰冰的管理制度,难以培养出有温度有情怀的人。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切实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健康为重,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否则,就是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
教育者,情怀要深,师心要真,爱心要浓。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和家长的爱,就是要多多益善。这种情怀表现在要有慈悲心、同情心、同理心和敬畏心。在全员育人的语境下,学校的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老师既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也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有了这两个朴素的角色互换,凡是遇到紧急特殊事情,就知道该如何取舍抉择了。很显然,临时早上下大雨了,当然要把孩子接进学校里,安顿在教室里,好让学生避雨防寒,确保健康,管它有没有到7点。
爱人者人恒爱之。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也是相互感动。只有教育的底色充满爱,才可以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起到感化的良好效果。老师和学校做得如何,学生和家长最有切身感受,最有发言权。学校和老师热爱学生,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中最重要位置,学生和家长一定会被感染感化,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和谐,学生与家长、老师的幸福感、体验感都会随之越来越好,进而实现教育和被教育者的良性互动。因此,无论是涉事学校或者其他学校,都应从此事中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反思和梳理自己的制度设计,让制度设计更加人性化一些,执行时更有温度一些,更符合老百姓的期待一些,从而真正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注:本文刊登在2023年5月28日《番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