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理明说】过度借调之风不可长

(2023-05-11 09:22:07)

过度借调之风不可长

刘文明

记者近日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有的上级单位借调人员接近甚至超过在编人数,有的基层单位在岗人员竟少于被借调人数。此前,有某地级市的组织部门披露,全市一次性清退借调干部1400多人,其中市县两级部门从乡镇借调的干部就有600多名。510日《半月谈》)

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一个中等城市的公务人员大约在1.5万人-3万人之间。假定上述地级市是一个中等城市,公务员按照平均数2万人计算,光这一波被清退的借调工作人员就差不多占到了该市公务员总数的7%。加上未清退以及未公开的数据,该市借调工作人员之多、占比之大,可想而知。

以个人和单位情况看,目前的借调之风越来越甚。大约在15年前,笔者曾经作为所在单位的首个被借调人员,在国家某部委工作过一年。报到后发现,这里借调很普遍:日常的借调人员和部门的工作人员大体相当甚至更多;遇到突击性工作,一个通知,借调人员就会大批量云集报到。当时所在单位仅笔者一人被借,大家颇感新奇。时至如日,同事被借调已经成为常态,每年都有多人到各级各类机关单位,大家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借调”本是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专属词汇。原指平等地用人单位之间因工作需要而采取借调工作人员的形式,后来专指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将其他单位人员暂时调来工作的一种方式。实事求是地说,机关中的借调体现了我们的制度协作优势。因为适量的借调,可以促进干部交流培养,提高专项性、突击性任务的推进效率,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借调人员也可以通过参与借调工作,开拓眼界、提升能力,同时成为两个单位间的纽带。

一般而言,借调单位往往都是被借调单位的直接领导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换言之,借调和被借调单位之间一定或多或少地存在上下级关系。这也正是机关借调畅行其道的逻辑基础。在事业快节奏发展进程中,上级机关为了更好谋划和开展工作,解决人手不足问题,急需从下级单位借调人员进行补充;而下级单位则可通过输送优质借调人员,做个顺水人情,实现与上级单位在关系上的拉近、工作信息情报的快捷获取,甚至隐形的带有关照性质的政策、资源和指标倾斜。

凡事得有度。当“双赢”的借调行为走向泛化、异化后,容易造成违规和过度借调。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经不断采取措施,进行清理整顿,但是常常治标不治本,屡禁不止。更有甚者,有的机关部门为了掩人耳目,玩起了换马甲、搞变通的把戏:他们明明要借下级单位人员,却私下授意下级单位主动发函申请送人“锻炼学习”。如此做派,极尽官僚和形式主义之能事,弄得下级单位有口难言。

国家新一轮机构改革,已经确定了精简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5%的目标。如果对标对表,自上而下,各级机关或将迟早涉及人员精简。其结果将使得机关工作人员更显捉襟见肘。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管理办法,尤其对于机关部门的借调行为予以强制性规范,从而在源头和制度上纠正过度借调之风,切实减少下级单位负担,实现标本兼治。一方面,国家编制管理部门要实事求是而又科学合理地定编定岗定职责;另一方面,各机关要切实简政放权,抓大抓总,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提高行政管理能力水平,把该管的管起来管好,把该谋该做的事谋好做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