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上百盒布洛芬被扔垃圾桶”能否打醒过度囤客?

“上百盒布洛芬被扔垃圾桶”能否打醒过度囤客?
刘文明
近日,有网友分享视频:发现大量布洛芬连同其他药物一起被扔在楼下垃圾桶里,这些药品均未拆封,保守估计有上百盒。另有网友晒出自己购买的1000片退烧药,因到货较晚,失去了用途,处理很棘手。此后,“上百盒布洛芬被扔垃圾桶”登上微博热搜,连同此前多起类似事件,引发“过期药危害有多大”和“囤药过多如何处理”等问题的讨论。( 2023年2月8日《中国青年报》)
真是无独有偶。看着这条信息,让人一下子就回想起,近年来发生在各地的一窝蜂抢购、囤积典型案例。比如在2011年,起因于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便有传言称海水被污染,海盐不能再食用、碘盐可防核辐射,导致一波疯狂抢盐囤盐潮,出现了以重金买下13000斤的甘肃“抢盐哥”郭先生。还比如在2020年疫情爆发时,一下子以近10万元价格抢购25000只口罩的云南金先生。除此以外,在疫情期间,花巨资囤粮食菜类、后来因为腐烂变质生霉扔掉等新闻也层出不穷。
面对扰乱正常市场、影响正常生活的疯狂的抢、囤行为,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媒体、各相关权威人士都会及时站出来,发声发信息辟谣,以正视听,告知公众相关物资供应充足,提醒大家不要恐慌,拒绝不理性疯抢囤积,避免造成损失以及由此产生的临时性物资短缺,但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便会谣言又起,大众会像丧失理性一样,疯迷心窍,各种物资“抢抢抢”、“囤囤囤”就会不同程度上演发生,或在局部小范围内,或会波及较大范围。
所有现象背后,一定都有其因。特殊时期的各种物资抢、囤背后,也是一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人或者有利益集团故意图谋不轨,散布制造谣言,蓄意制造恐慌,借机哄抬物价,顺势收割一波韭菜,发一笔不义之财。一个特别明显的事实是,每一次即便时间很短的抢囤,必然结果就是物价会在短时间内被高高哄抬,有时可能是被哄抬到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以几毛钱一只的口罩为例,在被抢、囤高潮期间,可以卖到几块钱一只甚至十几块一只。而彼时最要命的不仅是价高,而且还压根就抢不到、买不着。
与之呼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众理性程度不够,缺乏正确判断和独立思考。一些人往往容易听着风就是雨,轻信谣言蛊惑,盲目跟随跟风,看别人在抢,自己就变得不淡定,心急发慌手痒开始行动,从而加入抢购囤货者行列,成为抢购、囤货的推波助澜者和“帮凶”,这便又加剧了大众集体焦虑和社会集体恐慌,形成了从心理恐慌到全力抢囤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只要大众静下心来,以平和理性之心对待特别时期,就可以避免因为慌乱焦虑而被忽悠蛊惑、被“收割韭菜”,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煎熬和经济损失。首先一条就是要有这份信心,在我们这样有着巨大制度优势的国家中,物资的生产、调度能力强大而高效,尤其涉及民生的必要生活、医疗物资供应是特别充足的,非常有保障的;其次,对于个人或者家庭而言,各种物资的用次和用量是非常有限的,完全不必大量囤积。以笔者家庭为例,在整个疫情防控中,没有自行购置一只口罩,完全用的是单位按照上级规定发放的;而因为家中尚有几粒退烧药物,并没在上一波特殊时期,专门特地购置布洛芬和其他抗新冠药物。
谣言止于智者,生活应多理性。但愿这条“上百盒布洛芬被扔垃圾桶”的新闻,可以打醒过度囤客。信任并积极响应有关部门,多一些平和淡定和理性,多做减法,少些恐慌,生活就会多一份简单优雅和幸福,社会也会越来越美好。
注:本文刊登在2023年2月12日《番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