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夫妻到谁家过年?切勿简单“各回各家”

夫妻到谁家过年?切勿简单“各回各家”
刘文明
如今,有不少小家庭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春节去谁家过年,成了他们眼里纠结的问题。为此,一些夫妻提出“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在过去,这种选择可能会被旁人指责,夫妻双方也可能会感到不舒服。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妻开始接受这种过年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这也体现出了年轻人的观念正在朝着更开放的方向转变。(1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年在中国老百姓心中,有着特别的含义,代表着亲人相聚、举家团圆的仪式感以及由此带来的陪伴感、亲近感和幸福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年就是回家团圆的代名词,是父母对于子女在这个特殊日子发出的深情召唤和悠长牵念,也是子女对于父母的本能投奔和情感报答。
现在的年轻人,因为信息互联、交通便利的巨大红利,导致了人才交流、人口流动的无限可能,极大拓展了年轻人的通婚范围,由原来的基本都是同区域或邻近区域,变成了跨区域、跨省甚至跨国跨境。在我们周边的夫妻二人中,一个老家在天南,而另外一个老家在海北,相距千万里之遥者,实在不胜枚举。
这种天南海北式的夫妻组合,差不多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方到另外一方所在地区就业工作,落脚发展;另外一种是双方都背井离乡,离开父母所在地,到第三方区域就业工作。就第一种情形的夫妻而言,必有一方在父母身边,或者离父母较近;第二种情形,夫妻双方均不在双方父母身边,而且还有可能离得很远,一年真有可能难得见上一面两面。
子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即便成家、年龄再大,在父母眼里也是孩子。逢年过节,为人父母当然都希望孩子们回到身边,子女、媳婿、孙辈绕膝,共享天伦,其乐融融,是特别美好且重大的心愿和期盼。而且年龄越大,这种需求感越加强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夫妻而言,回到父母身边过年,通过过年期间的陪伴,即便时间很短,也可表达孝顺和敬爱,弥补不能时时伺奉父母的缺憾。作为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以及都在外地的独生子女,当然都希望自己可以满足父母心愿,举小家、挈夫挈妇将雏,回到自己老家,陪父母过年尽孝。
这也正是夫妻“去谁家过年”难题的分歧点所在。妥善处理这个分歧,真正考验夫妻双方的格局,考验双方相互间尊重、信任和理解度,以及对于双方家庭总体情况的精准把控和判断力。作为新时代夫妻,在双方平等和气的底层逻辑下,均需杜绝以“我”为尊、“我”要说了算,跳出小爱、小我,以“对方”“双方”“大家”的大局思维,一条心、一盘棋,综合考量,因情而定,见机行事,千万不能简单粗暴地“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家和万事兴。“和”是中华传统观念和文化底色,也是处理家庭问题基本思维。夫妻和睦、家庭和谐,是父母的共同心愿。传统父母眼中,在“年”这个有着特别意义的时间节点,一般来说小家庭就该以团队出现,夫妻俩应成双成对出入。所谓“公不离婆,秤不离砣”,也是一份好兆。这是和睦家庭、齐心夫妻的标志和样子,也是父母特别乐见的结果,应成夫妻坚守的 “大道”和公序良俗。
在此“大道”上,夫妻的具体抉择,都属于“技术活”。具体而言,要对比考量哪方父母最需过年陪伴。显然的逻辑是,谁最“孤独寂寞冷”,谁最“弱势”,就应被首选。比如父母身体不好、子女少、亲朋好友少,距离父母远、平时探望父母次数和陪伴时间少的,理应被首选。当然,如果情况相当,都需陪伴,那也不能简单“各回各家”,应在报告双方父母、征得理解同意后,先行各自回家过年、再约汇合或交叉探望。如此,虽有舟车劳顿之苦,但足以表达平等孝敬之心。
注:本文刊登在2023年1月25日《番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