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自选大学室友,这个可以有!
(2022-08-25 11:02:56)自选大学室友,这个可以有!
刘文明
近日,某高校利用“大数据算法推荐”为新生匹配室友,新生可以填写在线问卷,由学校匹配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相近的室友。目前,学校选房系统会根据本班优先、同专业次之、同学院再次之的顺序,精准推荐室友。该校宿管中心一位负责人表示,系统生成的结果只是推荐、建议,同学们可以视自身情况自选室友。(8月24日《中青评论》)
为大学新生安排宿舍,一直是高校开学前摆在辅导员老师和宿舍管理员面前的“体力活”。长期以来的做法是,学生管理部门和宿舍管理部门协同带班辅导员老师,按照当年招生的数量,同时参考往年的新生报到率,以“尽可能集中、便于统一管理”为原则,把宿舍资源成片、成栋、成层地分派到学院、专业和班级直到新生个人。这一分法好处在于,同班级、同专业、同学院的学生住在一起,管理起来就方便得多。
不可否认,是时代的不断进步、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个性的张扬彰显、个性化需求的外在表达诉求、高校管理科学化精准化的内在逻辑和要求,同时倒逼着高校管理者反思、变通并优化既定的思维模式和管理做法,以求学生更满意、管理更有效、安排更合理。恰巧,“大数据技术运用”为这种和改变调整提供了可能并提供了精准的工具。
由“我安排你服从”的管理者思维变为“你选择我保障”的服务型思维,是高校顺应变局、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在校时间三五年不等,大学宿舍则是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据统计,大学生呆在宿舍的时间,差不多平均每天超过一半时间。学校创造机会,让大学生以大数据调查结果为主要参考,自己动手,自主选择更合得来、兴趣爱好志趣更相投的室友,助力实现“我的地盘我做主”,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幸福感体验,促进学业成绩和身心发展。
作为大学生过来人以及经历十年高校学生管理的负责人,笔者特别清楚,过去“盲盒式、指定式”的宿舍安排办法,时常出现在同一间宿舍,有的学生是夜猫子爱熬夜,有的学生有好习惯早睡早起;有的学生特别爱静不喜欢闹腾,有的学生则好动坐不住;有的学生性子急一言不合就耍“暴脾气”,有的学生则性情温和 “三棍打不出一句话来”,成员之间,常常因此闹出一些小矛盾和不愉快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经过精准摸查,按照个人兴趣爱好习惯,再根据同班级优先、同专业次之、同学院再之的大数据推送,由学生自选合群人同住,除可有效杜绝上述不快外,还有以下三项益处:一可借此显示学校以人为本、对学生选择的尊重,从学生入学之初就调动起个体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积极性、趣味性,让学生有“未进其校而先知其好”之感,增加学校粘性和吸引力;二可打破人为制造的专业、班级、学院边界,让不同班级、专业、学院学生混住,彼此互补互知,形成混居优势,有利于学生复合发展;三可杜绝床铺资源浪费。目前还有不少高校学生宿舍不足。由学校安排往往会因无法知悉实际报到情况,造成不报到就浪费宿舍资源现象。据统计,尤其在专科院校会产生10-15%的床位浪费率。而学生学费缴纳后的自选,基本使得床铺浪费率清零,精细化管理效益显著。
在“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和“三自教育”(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理念下,把管理创新举措作为育人路径和手段,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职责。就学生自选宿舍而言,切实教育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并守护自己的选择决定,对其负责到底,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也是持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值得推广并精心做细、做好、做实,真正让学生满意。
注:本文刊登在2022年9月4日《番禺日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