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大学生主动实习点赞
刘文明
前程无忧近日发布的《在校生实习情况调查2022》显示,有47.4%的受访在校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已经有了实习经历。而且,这种实习起始时间前置化趋势已十分明显,在2021届“985”“211”院校毕业生中,32.0%的受访者在大一和大二时已经有了实习经历,而2020年和2019年这一调查结果分别是27.0%和21.0%。(8月10日中国青年报)
与前程无忧发布的报告如出一辙,在此前公布的DT财经《2022实习态度调查报告》中,也明确显示超过7成在校生都有过实习经历,其中大多数人实习过1-2次。有3-4段实习经历的在校大学生占比7.9%。也就是说,大学期间平均每年实习就会超过一次。从初次参加实习的时间来看,超4成的学生在大一、大二就开启实习计划。而这些数据,与笔者掌握的大学生实际情况高度契合。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启常态化、前置化的实习生活模式现象,已经引起有关媒体和人士的关注。大家纷纷开始担忧,大学生实习越来越早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内卷”,会让大学生徒增“刷简历”焦虑。甚至有专家学者建议,与其让大学生整天焦虑地盯着能不能拿到实习offer、能不能进入“大厂”实习,倒不如将目光放到自己身上,找到自己的节奏,过好自己的日子,因为“日子还长,时间还够,沉下心,慢慢走。”
之所以有如此认识,很大原因是有人混淆了实习和兼职的概念。实际上,实习和兼职是不一样的。实习简而言之就是实际实践学习,具体是指在校大学生以到实际生产、建设和管理工作具体岗位参与实践工作模式的学习。这种学习的较显著特征是一般不取酬甚至还需要个人或者学校付费、学校老师或岗位师傅共同施教。而兼职是以取酬为目的的零散打工,没有老师和师傅参与,学习含量极少。
从学校、学生家长和学生以及企业这四个维度看,大学生主动、积极实习都是好事,且颇有意义。尤其是于学生个人而言,在表层上,大学生通过实习能够锻炼动手能力,把日常学到的书本理论知识用在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以行验知,从而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往深层里说,实习可以验证个人与专业选择、职业方向的适配性,通过实习深入了解目标工作内容,发现职业短板,进行职业选择修正和人生目标修建;对企业而言,通过实习扩大企业知名度,宣传植入企业文化,为企业尽早发现和培育骨干技术专业人才以及管理人才、提升人才竞争力、促进未来发展。
之所以有如此认识,很大原因是有人混淆了实习和兼职的概念。实际上,实习和兼职是不一样的。实习简而言之就是实际实践学习,具体是指在校大学生以到实际生产、建设和管理工作具体岗位参与实践工作模式的学习。这种学习的较显著特征是一般不取酬甚至还需要个人或者学校付费、学校老师或岗位师傅共同施教。而兼职是以取酬为目的的零散打工,没有老师和师傅参与,学习含量极少。
因此,大学生实习提早化、前置化、常态化,没啥不妥,更不值得人为制造“忧虑”、泼冷水。恰恰相反,这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观念更新的必然结果和趋势潮流。对于大学生利用在校学习的空余时间,到企业职场一线、到具体工作岗位,身体力行,获得、加深职业认识、职场体验和社会生活生存参与体验,全社会都要用积极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要多给予关注点赞,多一些掌声。毕竟,这比大学生茫然无所事事,成天玩手机、刷某音、打游戏、追剧强太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