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择业和就业谁先:这确实是个问题
(2022-07-21 06:48:48)择业和就业谁先:这确实是个问题
刘文明
7月是教育部门和高校就业季和就业冲刺季。“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必须提高站位高度重视。”每年,无论是在教育部层面,还是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层面,还是在校级层面的就业部署动员会上,领导们除了这些老生常谈,还必定会用“今年为史上最严峻”的判断,加以形容就业形势。
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育部的应对办法是开展国家层面毕业生就业大督查、大监测、大调度;地方教育部门应对办法中,最拿手的是组织学校一把手开会、约谈、签订责任状、提醒谈话,以各种形式以天为单位持续公布就业落实率,给学校施加和传导压力。对于具体学校而言,就目前来看,应对的最佳策略,就是全体动员,全员参与,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直播推销毕业生;辅导员和专任老师责任到人,一对多、多对一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明确要求并持续催促学生尽早、尽快落实就业单位,把三方协议、劳动合同签过来,把灵活就业证明开出来,目标就是让学生岗位落实下去,让就业率好看起来。
然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就业,并没有与教育部门、学校以及老师的焦虑产生同频共振。很多学生和家长反而显示出特别淡定,甚至还有拿出恋爱类比和老师理论的:找工作就像是谈恋爱结婚,心仪最重要,个人满意最重要,不必赶时间、不能着急,更不能将就;家长似乎也成了“帮凶”,鼓励孩子慢慢来,反正可以养你;还有一部分学生,认定要升本考研考博,反正就不去择业就业,一年考不上,就进行“二战”,再考不上,就进行 “三战”,不考上不罢休。还有更离谱的案例是,有个别不太“听话”学生被老师催烦了、逼急了,不惜把老师拉黑,自己玩起了“失踪”。老师们见此直摇头,以“皇帝不急太监急” 打趣调侃自己对学生就业的紧催慢赶。
本来吧,笔者向来都是“先就业再择业”的持信者。然而,在前两天与一位深耕人力资源管理20年的广州某上市公司HR总监中,她的“先择业后就业”论调,让笔者陷入沉思:就业和择业谁该优先,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那位HR总监说,那两天她面试了几个应聘者,清一色是985高校毕业,且都至少已经工作五六年。当她看到这些人的工作履历时,不禁感叹可惜了这么好的学历。她承认只是因为前五年工作履历原因,她并没有相中应聘者。她惋惜道:一看就知道这些人或因毕业时没有得到高人指点。在笔者请求下,她以上市公司HR总监之名分享了她的三点忠告:第一,谨慎选择第一份工作、第一家公司、第一个岗位,切莫“抓到篮里就是菜!”如果没有生存问题逼到份上,切记“先择业再就业”。第一家公司大概率会成为很多人5年内的从事行业以及从事岗位,甚至是一生从事的行业。第二,切莫随意换行业、换岗位、换工作。第一份工作务必至少干一年以上,三年以上最佳。第三,抉择第一份工作,考虑的要素顺序应该是:城市>行业>公司>岗位>领导>技能>薪酬>工作环境。跟下象棋一样,眼光够高,看得够远,往往就能赢者通吃。
仔细分析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其实各有其逻辑基础。教育者强调的“先就业再择业”是基本生存逻辑:从大面上而言,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要尽快输送到社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岗位上有业可就,有功可建。于学生家庭而言,学生就业,即可取得薪酬,为家庭创造财富,可以迅速而直接地改善家庭经济条件。而上市公司HR总监强调的“先择业再就业”则是更优发展逻辑:为了有一个可持续、更优化的发展空间,排除生存所逼,建议选择的第一份行业和单位,一定要尽可能的好、至少是尽可能地像样,因为第一份工作往往是大概率通向更好的公司、更好的岗位的最优跳板。从这个角度看,两种主张,并无对错之分,只有立场之别。
既然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谁先谁后是个问题,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破解。事实上,把两种主张融合在一起,以分类思维和因材施策的办法,实施两步法,或许可以成为破局解题的关键思路。第一步是引导学生厘清方向。“对于没有方向的航船而言,任何风向都是逆风。”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势之明。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生涯教育,用各种科学办法,引导学生清楚了解个人状况(包括个人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特长)、家庭状况(家庭期待、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资源状况),让学生正确客观地认清自己是什么、有什么、想要什么、能做如何实现。同时认清就业形势,认准发展方向,做好个人发展规划。第二步是帮助学生精准施策。要在道与术层面,按照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因材施策原则,框定分类指导性标准。比如,家庭条件较差、家庭指望就业速解燃眉之急类,自知不明、目标不清类,此类学生,可建议其先就业再根据实际适时择业;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类,升学意愿特强、学术兴趣潜力较大类,个人综合能力较强、个人发展路径清晰、理想抱负较大类,此类学生,可建议其在适当地期限内先择业再就业。总之,就是要把就业指导与个人规划相统一,提高适配性,真正让毕业生走出择业就业的选择难,体验乐业宜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