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理明说】人才怎一个“挖”字了得?

(2022-06-20 14:33:35)

人才怎一个“挖”字了得?

柳小勤

近日,近40名专家同时集体去职,跳槽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新闻引发热议。这些集体易主的专家平均年龄42.3岁,专业集中在心血管疾病学科和与之相关的重症救治及其辅助学科,其中不乏学科带头人和业内骨干。郑大一附院一位副院长此前曾对媒体表示,这是医院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实施的人才引进战略。随后,省内、国内还会有更多的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陆续加盟郑大一附院。522日,央广网记者从多个知情人处获悉,集体跳槽团队将退回原单位上班。(525日《中国青年报》)

常言说,人挪活,树挪死。总体上看,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趋利避害性,所以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于个人是换换新环境激发新干劲、于单位是添添新血液实现新发展,都是可喜之事。毕竟任何一种人才的流动,都有其内在逻辑,基本上都是双方利益权衡、博弈和相互选择、动态调整的综合结果。换句话说,引人单位出于某种需要特别渴求人才,跳槽个人或者是从眼前利益出发、或者是从长远发展出发做出选择。

但是,也不排除这样一种情况,跳槽个人和引人单位,带着非一般极强的功利性。这种人才的流动,往往裹挟着动机不纯、效果不良的成分。比如,就有人专门钻人才引进的空子,成为专业户。笔者曾经了解过一个典型案例,某位头顶不少人才光环的教授,原本在一所内地高校任教,后来被南方某高校以人才引进之名,花了200万元引进费(还不包含工资津贴)引入学校。令南方这所高校始料不及的是,在引进工作刚刚满五年到期后,人家就郑重地向学校提出要离职。原因是他又被另外一家高校以差不多300万的引进费“挖”走。面对这位到期就拍屁股走人的典型通吃“引进人才红利”者,普通老师有所微词,高校也表示遗憾。

从某种意义上说,单位花“大价钱”挖人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以学校为例,学校要搞”"“双一流”“双高”建设,人才数量、科研项目、社会服务和综合实力都要排名评价,各种各样的指挥棒式的指标,让大家不得不独辟蹊径,采取超常规措施,快速达标提质增量。仅仅从速度上看,自己培养似乎等不及,直接引进的速度快,基本可有立竿见影之效。

在目前“人才就是生产力”的语境和现实行情下,科研院所和高校引进人才不是“空口说白话”,不是靠情怀,而是需要花真金白银“大价钱”,数十万、数百万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基本上就是吸引人才的“例排标配”。甚至还会出现你出50万、我出100万、他出150的你争我抢的竞引态势。随之,在发展形势的逼迫下,各单位对于“人才”需求与引进就自然而然地内卷起来。

客观地说,引进人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引进的人是一个善于钻人才政策空子的“专业户”,如果引进的人“水土不服”、使不上劲、帮不上忙,那也很麻烦。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特殊:本单位内和外单位的两人或多个人,大家原本水平业绩差不多、头上的帽子和光环也差不多,但就因为从外单位被引进而能享受丰厚的引进待遇,而本单位“在位人”却只能眼巴巴地“羡慕着”,这势必造成引进者和在职者巨大的心理失衡。以人性观之,其结果可会出现“引进了女婿,气跑了儿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将会大伤原单位的和气和元气、士气,从而事与愿违,得不偿失,且损失是看不见的,难以弥补的,影响也将是长期的。

所以,人才引进,不可以失范,应该加强管理,应该是良性多赢行为,不应该是单赢行为。对于引进单位来说,最关键的是要看得准、适得快、用得上、干得好、有实效。对于个人来说,最关键是找到更好的用武之地。对于流失单位而言,不能造成毁灭杀伤性影响。如果是恶性的流动,那么就得劳烦政府相关部门介入,进行监管和规范纠正。

注:本文刊登在2022年5月29日《番禺日报》。

【有理明说】人才怎一个“挖”字了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