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职业本科教育未来可期

职业本科教育未来可期
刘文明
“双一流”高校试水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原本是一种有益尝试,却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迫于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学校以“永远不会办职业本科教育”的官宣,草草结束了这场试水,成为备受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新闻,为职业本科教育的光鲜表面蒙上了一层灰。职业本科教育尚且如此不受待见、不被认可,中专层次、大专层次的职业教育地位和生存环境就可想而知了。
凡事都有因果。之所以目前的职业教育沦落至此,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主观上,长期受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旧观念的浸染和影响,人们总是想当然觉得动手不如动脑,技能不如学术。加之目前的薪酬制度,并没有在事实上让技能得到重用,突出表现在技能人才收入相对偏低。客观上,长期以来的招生制度,让中职学校、高职学校成了中考、高考低分考生的“保底收容所”。不管分数有多低,只要想读,基本上就有职业院校可读。以南方某省为例,最近连续两年,某几所高职院校招生录取线是90分(满分750分),且依然没能录满。
职业院校学生生源之差可见一斑。总体大概率而言,生源越差的学校,学生“学商”偏低,学习力相对较弱,学校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就越难越少,学校和学生的社会美誉度、认可度就不会太高。这似乎是一个“非良性死循环”、谁也无法打开的“死结”。
要破解此局,须多管齐下。首先要在观念上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这些年教育部牵头的“职业教育周”宣传活动、策划的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已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其次要在制度设计上,从招生、就业、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协同推进、综合施策。这方面,国家已经从2006年之后,尝试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政策,允许一些职业学校自主招生。后来这一单独招生政策逐步被职教高考替代。当然,如果职教高考不能通过更加优化的制度设计,把文化课成绩好、学习能力强且又有志成为大国工匠、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苗子”考生吸引进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恐怕难有实质性突破性提升。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已经采取了以点带面的办法,真正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来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先后尝试地方本科院校转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转设职业本科院校等办法试办本科职业教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尝试效果均不理想。因此,选择性地让优质公办高职院校升格举办职业本科教育,成为社会强烈呼声。2019年,国内第一个公办职业本科院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应运而生。近日该校首届职教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远超全国普通本科平均水平、很多学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或者行业领军企业、毕业生起步年薪8万-9万元且部分企业提供了12万-13万年薪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之路,切实可行。
职业本科教育是个新鲜事物。切莫因为“双一流”高校被迫叫停举办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应该看到其前景光明,未来可期。社会各界都应倍加呵护之。教育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开展公办职教本科院校批量试点,形成规模和聚集效应。举办学校要自信自强,坚守“百年树人”育人初心,狠抓内涵苦练内功,耐住寂寞,静下心来,真正把学生培养好发展好,让学生受益,为国育出工匠人才,以此增强职业本科教育的吸引力、社会认可度、行业企业欢迎度和依赖度。
注:本文发表在2022年6月19日《番禺日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