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2015-07-30 05:46:16)
标签:
健康体质养生 |
分类: 中医养生 |
冬病夏治 内病外治
根据近年来实践经验表明,从夏至起到头伏之前进行第一阶段的穴贴,以期达到醒穴、温经、通络的作用,进而再进行第二阶段的穴贴,以致达到纳阳摄气、扶正固本、强壮正气(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实践证明,“冬病夏治”可以使人体阳气得到充实,抗病能力得到增强,为预防季节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反复发作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
刘博士认为,穴位贴敷具有药物透皮、经络传导、激发经气、内病外治的作用。
药物透皮: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联络脏腑,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入吸气,融入渗液”。研究表明,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性质外,还与皮肤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已证明,中药可以从皮肤吸收。贴敷方中的芳香类药物,多含挥发性物质,有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作用。
经络传导: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入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入”的场所。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穴位贴敷疗法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经通脏、以穴驱邪、扶正强身的目的。
激发经气: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集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调阴阳的整体作用。
内病外治: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 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免除了儿童内服中药的困难,而且小儿皮肤娇嫩,药物容易被吸收。在临床应用时,如穴贴背衬胶布引起皮肤红、痒等过敏现象,可及时揭去,症状很快消失。
刘博士三伏贴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适应症:“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主要适用于成人及儿童肺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刘博士开发的关节贴和腹贴“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不仅适用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适用于各种骨性关节炎、脊椎退行性病变、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无名原因的关节冷痛患者,以及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痛经的病人,只是穴贴药物和贴敷选穴与呼吸科和儿科不同,当然功效也不同,具有滋补肝肾、温通经络的作用。
注意事项:1、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6~8小时,儿童贴敷为2~4小时。如出现局部皮肤发红、微痒,可随时揭去;2、如有发热应暂停贴敷;3、皮肤有破损、对贴敷有过敏者不能进行贴敷;4、夏季气候炎热,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汗出;5、贴敷期间,应禁忌冷饮和油炸食物;6、贴敷药应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
冬病夏治的禁忌症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发热外感、孕妇、经期、皮肤过敏、有疮、疖、痈和皮肤破损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能贴敷。
咳血、吐血等出血性疾病多属于热证,不宜进行贴敷。
三伏贴常见皮肤反应及护理
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
冬病夏治贵在坚持
因为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本来症状就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出来。一些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医院尝试的患者,在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后,也就放弃了继续坚持治疗的想法,使得疾病迁延难愈。大家一定要打消这种盲目从众、凑热闹的想法。
冬病夏治3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第一次接受治疗的病人,在冬至加强一个疗程可加强疗效。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保持药效的发挥,经络才能处于持续兴奋应激的状态,对病邪的祛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惯性,效果才会更好。
提高三伏贴疗效需治养结合
刘博士建议: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即使在三伏天也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克制,不要和正常人一样乘凉休闲、避暑,以配合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远离空调
少吃冷饮
睡眠充足
情绪乐观
适度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