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又称“黑城”,位于干涸的额济纳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距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库布镇东南方向25公里,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黑水城始建于公元九世纪的西夏时期,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
黑水城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站要道,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黑水城之所以称为“黑水”,是因为在元之前有黑水河流到这里,形成内陆湖名居延海,汉朝时,赶走匈奴后就有屯田驻兵,现今额济纳成为居延遗址和黑水城保护基地,成为旅游风景区。
2001年06月25日,黑城遗址作为西夏至元时期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归入居延遗址项中。
黑水城始建于公元11世纪初,是西夏王朝设在北部边境的一座重要的军事城堡,也是西夏十二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军司的治所,故又有“威福军城”之称。城堡早在西夏王朝正式建国以前就已建成。尽管城市规模较小,但因它是河西走廓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和交通枢纽,所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在西夏建国以前,黑水城一带就已有大量居民,在这里耕耘牧猎、繁衍生息。西夏建国后,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管理,以防东面辽国和漠北蒙古的侵入,西夏王朝曾先后调集两个统军司来驻守黑水城及整个居延地区。并将大批人口迁到黑水城一带定居,让他们在当地屯垦造田、生产粮食,以满足大批军民的生活需要.
到西夏鼎盛时期时,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城堡,逐渐变成一座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繁荣城市。当时的黑水城内,官署、民居、店铺、驿站、佛教寺院以及印制佛经、制作工具的各种作坊布满了城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这种情况大约持续了近200年之久。
图1、
图2、沙漠中的黑城遗址,历经几百年的沧桑,依然显得很壮观!
图3、黑城遗址,于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4、
黑水城的城为长方形,全城面积超过十八万平方米。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城为军政官署和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东城则为吏民和军队居住区及仓库等。城东西各有一座城门,门宽四米五。建有瓮城,瓮城门南向。城墙高十一米,墙四角加厚,成圆锥形,顶部外侧建有女墙一道。城中有一条大道贯穿东西。城东南有一座方形堡子,堡东有一座高土台,台东又建有两排房屋,外有围墙。城外是居民的宅院。黑水城在元朝为亦集乃路,蒙古语称哈拉浩特(黑城)。明以后城渐废,遗址曾出土大量西夏文献资料。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城西北角的5座覆体式喇嘛塔
图10、城西北角的5座覆体式喇嘛塔
图11、城西北角的5座覆体式喇嘛塔
图12、城西北角的5座覆体式喇嘛塔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夯土墙
图20、
图21、黑城城内
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残高约9米。城西北角建有5座覆体式喇嘛塔,城内原有官署、府第、仓敖、佛寺,原有的街道和主建筑依稀可辨,四周古河道和农田的残貌仍保持其轮廓。
图22、黑城城内
图23、城西北角的5座覆体式喇嘛塔
图24、
图25、黑城城墙
图26、黑城城墙
图27、
图28、
图29、
图30、
图31、城外西南角有伊斯兰教礼拜堂一座,巍然耸立地表。
图32、
图33、城外西南角的伊斯兰教礼拜堂
图34、城外西南角的伊斯兰教礼拜堂
图35、城外西南角的伊斯兰教礼拜堂
图36、城外西南角的伊斯兰教礼拜堂
图37、城外西南角的伊斯兰教礼拜堂
图38、城外西南角的伊斯兰教礼拜堂
图39、
图40、
图41、
拍于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