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随拍 |
2017年6月在武汉期间,我们观看了《知音号》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在汉口长江上,利用一艘游轮,以汉口长江文化为背景的实景大剧,故事题材于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武汉;从观众上码头开始,已经进入故事的演绎当中。
《知音号》是著名导演樊跃继“印象系列”之后的全新转型之作。樊跃导演表示“与以往任何演艺形式不同,《知音号》旨在打造两个博物馆:一个是大武汉的城市记忆;一个是人们心中久违的的灵魂情感。踏上这艘满载故事的”知音号“,人们将融入其中,与表演者共同完成关于城市、人生与爱的碰撞,直击心灵。
《知音号》的故事发生在船上,然而演出和观看的过程,从上船之前就开始了。这艘复古轮船连接了过去与今天,观众从登上码头的那一刻起,就走进了一段过往的时光,又开始了一段寻找自己的旅程。与传统剧场演出在观众席上正襟危坐的体验不同,观众可以在船舱内部自由行动,体验船内每个角落发生的故事。
图1、
图2、
图3、“知音号”停靠在码头,迎接客人(观众)。
图4、
图5、走到码头上,已有很多演员参与在客人(观众)中了。
图6、与同船客人(演员)拍张合影。
图7、“知音号”上,以先行登上船的客人(演员)。
图8、
图9、
图10、准备登船
图11、准备登船的观众(观众,即是观演者也是参演者)。
图12、船舱舞厅
图13、
图14、
图15、
图16、观众可与演员共舞
图17、
图18、船舱酒吧
图19、“酩酊大醉”
图20、船舱酒吧
图21、拿着船票进入“我们的房间”。
图22、房间里茶几上放着一些“家信”、信封、明信片,可写一张明信片寄给家人(有收藏意义)。
图23、船舱房间内,观众与演员互动。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场景,可与演员互动。
图24、
图25、穿梭在船舱内,随处可见这样的客人(演员装扮),每一个“客人”都发生着不一样的故事。
图26、“知音号”甲板上观赏夜景
图27、甲板上的演唱者
图28、甲板上的演唱者
图29、“知音号”畅游在长江上
图30、“知音号”穿过长江二桥
图31、站在“知音号”的甲板上,观赏着汉口的夜景。
图32、
图33、
图34、
图35、
图36、
图37、
图38、临近码头
图39、停靠码头
图40、
图41、
图42、
图43、将船上写的明信片投递进邮筒
图41、码头上停靠着“接送客人的轿车”
图45、码头上停靠着“接送客人的黄包车”
该剧以知音文化为灵魂,以大汉口长江文化为背景,故事取材于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大武汉。导演团队在武汉市两江四岸核心区打造了一艘具有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风格的蒸汽轮船及一座大汉口码头,船和码头即剧场,演出以在长江上漂移的方式进行,活现大武汉当年文化。
黄包车叮当作响,人们鱼贯走上码头,还未换取一张老船票、登上这艘老轮船,演出就已经开始了。200余米的码头上,穿梭卖报的小童、卖力吆喝的小贩、提皮箱戴礼帽的绅士、匆忙赶路的旗袍淑女,一瞬间好似穿越回百年以前。踏上甲板,你既是船客也是局中人。整艘船都是戏剧上演的舞台,三层各具特色的船体空间,灯火通明的主甲板餐厅,浮沉晃动的近百间客房……不必在观众席上正襟危坐,因为船上的每个角落都是故事发生的地方。你可以踏进客房舱门,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服饰替换上身,在吧台小酌,在甲板远眺,尽情享受打破一切常规的戏剧演出。
与传统戏剧表现方式不同,《知音号》不分观众区和表演区,每一个角落都发生过、发生着或即将发生不可预知的故事,而你就是故事的一部分。船上,每一个场景都暗藏着故事的线索,旅程中演员们各奔东西,观众们观看追随,两者融为一体,共同探究剧情,实践体验寻找、发现、相遇与团聚的全过程,在戏剧深处形成共振,凝聚成触及心灵的真情实感。期间,导演创造性地使用了倒叙、插叙及人景互动等电影表现手法,用电影的方式打造实践性情景剧。
拍于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