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归元寺位于武汉市汉阳区归元寺路,由白光法师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兴建。占地153亩,有殿舍200余间,各类佛教经典7000余卷。归元禅寺属于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曹洞宗,故称归元禅寺。归元禅寺又被称为“汉西一境”,是因其古树参天,花木繁茂的人文境致而得。同时还是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它与宝通寺、溪莲寺、古德寺合称为武汉的四大丛林。
归元禅寺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归元禅寺现占地面积153亩,建筑紧凑合理,寺院坐西朝东,寺内分前、后两区,前区(老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分别拥有藏经阁、大雄宝殿和罗汉堂等三组主体建筑群。
图1、归元寺
归元寺的外山门为新山门,采用仿古风格设计而成。外山门的扇门为仿古式朱红殿门,为三开门式,中间为一大拱门,左右各有一小拱门。
图2、《武汉归元禅寺导览图》
图3、新山门
图4、
图5、藏经阁
藏经阁是北院的主体建筑,是收藏佛教经典和艺术珍品的地方。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后遭战火所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得以重建。归元禅寺心净方丈(1920年至1922年)募资再次重新修建藏经阁,现存的藏经阁高约25米,共两层五间,是武汉市砖木结构古建筑物,复建于1920年,为楼式建筑。藏经阁内殿堂高阔,正中供奉白玉释迦牟尼佛坐像,由缅甸佛教三宝弟子于1935年8月赠予归元禅寺,约有2吨重,是缅甸工匠用一块重约3吨、高约2米的乳白玉石雕刻而成,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四大玉佛”之一。
图6、藏经阁
图7、
图8、藏经阁
图9、大士阁
图10、
图11、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殿,或称大殿,也是寺内僧人上早、晚课的场所。初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后经多次维修。现大雄宝殿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坐像,两侧为其弟子阿难和迦叶,均为脱胎雕塑。横额“大雄宝殿”四个大字,由清代大书法家冯家浩的亲笔所书。
图12、
图13、
图14、
图15、不二法门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罗汉堂照壁
罗汉堂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兵燹,1902年完成重建,至今有近二百年历史。罗汉堂布局成“田”字形格局,安放了五百多尊塑像。归元寺的五百罗汉,是以南岳衡山祝圣寺的五百罗汉石刻拓本为依据,采用“脱塑”工艺,由黄陂的两位塑师用了9年时间塑造而成。
图22、罗汉堂照壁
图23、
图24、
图25、
图26、双面观音与圆通阁
图27、双面观音与圆通阁
图28、
图29、双面观音
观音菩萨为双面造型,黄铜铸造,周围是汉白玉栏杆,像高18.8米,立于一个3米高的莲台之上,重达20吨,双面观音为二臂正观音基本形,也称为圣观音像。
图30、双面观音
图31、圆通阁
“圆通”一词来源于佛典中的“圆通菩萨”。该建筑于2009年上半年破土动工,是由宫殿式石台座和红木榫卯结构组合而成,其风格为内五层外三层四滴水楼阁式建筑,是中国大型传统木结构建筑之一。此建筑基座长宽各60.8米,占地4139平方米,高60余米。除了将请进25尊圆通菩萨外,此前运至归元寺的一块重达3.2吨的“镇寺之宝”和田玉将被打造成一尊2吨重的弥勒佛像一并在这里展出。
图32、财宝天王殿
财宝天王殿内供奉五尊铸铜像,主奉财宝天王,每尊重约3吨。财宝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又名毗沙门天王,主管财源。财宝天王的坐骑为雄狮,位于后区的西南方位。
拍于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