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转载 |
转载于《西安文旅之声》 今天
浓浓年味起,人间小团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每当这首“过年谣”唱起,就意味着传统的“小年”到了,人们开始做糖瓜,忙忙碌碌打扫屋子,准备过年的各种吃食……
在我国,不同地方过小年有不同的风俗,但因北方盛产小麦,为此,民间就遗留下来蒸花馍的习俗。
花馍,又称面塑、面花、捏面人等。我国对于这种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
流传在民间的花馍,用小麦面发酵,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造型,用红枣以及各种豆类加以点缀,放入锅内蒸熟,趁其柔软时再施以彩绘,好看的花馍就算做成了。这些既能食用,又能作为礼物馈赠亲友的花馍,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
俗话说得好:花馍在屋,年味十足,摆好花馍,盼望客来。
一家在蒸花馍的时候,周围的邻居都会前来帮忙,所以有“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的说法。这是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花馍大都用精麦发面,它通过用捏、揉、拨、粘等方法,用剪刀、梳子做细部及装饰,蒸熟后上色点彩、然后晾干,做成的花馍表面光亮,不易干裂。花馍造型多样,空中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无奇不有,无所不在。而过年时节多做枣花馒头,象征多福多寿。
就花馍的捏制风格来说,十里风俗不一般,由于地域的不同,陕西各地花馍各呈异彩,美不胜收,有的造型粗犷豪放,有的赢在典雅高洁,有的则以优美细腻著称。而盛行于关中和陕北的“礼馍”、“面花”,凭借超高颜值,在陕西“馍界”混得风生水起。
其中西安的“如意面花”久负盛名,其技艺手法独特而古老,可能追溯到清代末年白同草老人的母亲百氏,二代传人白同草老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将此技艺传授给第三代传人魏茨侠和梁双平,第四代传人王磊将“如意面花”传承至今。
如意面花制作技艺流程讲究,粗算下来其制作工艺多达三十多项,光一个传统的谷卷要剪刀操作几十次,要用二十多种禽鸟、鱼、花才能最后成型,其制作的古卷、立虎、饭虎、盘花、欢虎等等都是民间结婚、过寿、庆新年必不可少的食物。
大花馍气势宏伟,小花馍精巧玲珑,由于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造就了一大批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让我们将美好的新年祝福寄托在造型精致、喜庆团圆的花馍上,以美好的心情迎接新年的到来吧!
文字图片来源于《西安文旅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