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容桂相公庙位于顺德容奇旧马路,始建于宋末元初,曾经历两次修缮,第一次修缮于清光绪年间;第二次于1927年由容奇多位商人捐资进行修缮;2018年为配合政府三旧改造项目,由广东渔人码头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捐资再次得以修缮。
相公庙与列圣宫相邻,建筑间由青云巷相连。总建筑面积307平方米,面宽17.5米,进深20.5米。
图1、相公庙与列圣宫相邻。
图2、《相公庙》平面图。
图3、相公庙,面阔三间,石柱台阶,碧瓦青砖,雕梁画栋,鎏金雕绘,龙舟屋脊,镬耳山墙。
图4、相公庙门廊前檐柱上刻着:民国岁次丁卯孟冬吉旦重修。
图5、相公庙门廊前檐柱上刻着:沐德商民‘’二十四人名‘’敬送。
图6、相公庙门廊前檐柱间梁上浮雕人物故事等题材。
图7、相公庙门廊前檐柱间梁上浮雕人物故事等题材。
图8、相公庙。
图9、相公庙门廊的木雕梁架金光灿灿,内容丰富多彩:人物故事、花、树、鸟、鹤、凤等。
图10、相公庙门廊的木雕梁架金光灿灿,内容丰富多彩:人物故事、花、树、鸟、鹤、凤等。
图11、相公庙。
图12、相公庙前殿四大天王,金身华光,各持器,威风显赫,相貌庄严。
东方持国天王(梵文:Dhtarra;藏名:Yul-hkhor-bsrun):“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住须弥山白银埵,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或阮琴。
南方增长天王(梵文:Virhaka;藏名:Hphags-skyes-po):“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住须弥山琉璃埵,身为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
图13、西方广目天王(梵文:Virpka;藏名:Mig-mi-bzan,Spyan-mi-bzan):“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住须弥山水晶埵,身为红色,穿甲胄,手缠一条龙或是蛇。
北方多闻天王(梵文:Vairavaa;藏名:Rnam-thos-kyi-bu / Jambhala):又名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住须弥山黄金埵,身为绿色,穿甲胄,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
图14、相公庙内《相公庙碑记》。
南宋景炎三年(1278),抗元英雄吕奂曾率军队,退守容桂北潮水域,后转战于陆丰甲子门,与元兵决战。不幸中箭堕入海中,壮烈牺牲。宋末元初,移居到容奇北潮一带的吕氏族人,先在坪山(旧马路附近)一带修建吕奂将军衣冠冢(没有尸骨,只埋着亡者衣冠等物品代替遗体下葬的坟墓。《史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后又建成相公庙,又称吕相府。
图15、相公庙天井。前殿后檐柱上刻:光绪壬寅仲冬重建字样。
图16、相公庙天井两边墙壁上的浮雕。
图17、相公庙天井。
图18、相公庙天井两边墙壁上的浮雕。
图19、相公庙《示》碑,落款:光绪(因碑剥蚀严重,碑名只能看出‘’示‘’,落款只能看出‘’光绪‘’)。
图20、相公庙《建吕相庙建列圣宫题佥芳名碑记》碑。
图21、相公庙后殿挂‘’吕公府‘’横匾。
图22、相公庙后殿。
图23、相公庙后殿。
图24、相公庙后殿。
图25、相公庙后殿墙壁上端的壁画为《太白醉酒》、《富贵图》等。
图26、相公庙后殿墙壁上端的壁画为《赏菊图》、《幽香图》等。
图27、相公庙后殿供奉的吕相公。
图28、相公庙后殿供桌上的木雕龙舟。
图29、相公庙前殿内侧。
图30、相公庙与列圣宫之间的青云巷。
图31、青云巷上的灰塑。
图32、列圣宫。
图33、列圣宫。
图34、列圣宫墙上的壁画和浮雕。壁画为《一气高升》。
图35、列圣宫墙上的壁画和浮雕。壁画为《招财进宝》。
图36、列圣宫后殿供奉的天后娘娘。
图37、列圣宫后殿供奉的天后娘娘。
图38、列圣宫与相公庙。
图39、列圣宫与相公庙。
图40、列圣宫的外山墙。列圣宫实为一进,但山墙做了两种形式:镬耳山墙和人字山墙,看似两进。
拍于2020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