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龙眼村位于顺德区勒流街道东南部,龙眼古称“龙渚”,“渚”为小洲,西汉时期以蚕岗和演水间的村落为中心称“瓮城堡”(后称石涌堡),龙眼属石涌堡所辖,后以“龙眼”代替“龙渚”,龙眼也因龙舟点睛民俗活动名闻远近,至今,传承了六百多年历史。
龙眼村是出了名的“点睛村”。它的“龙眼点睛”活动是南粤非物质文化的一朵奇葩,是本土最长盛不衰的特色文化。
顺德“龙眼点睛”民俗起于明朝,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如今是一项远近闻名、广受欢迎的民俗文化活动,并于2015年入选广东省第六批非遗项目名录。

图1、龙眼村村口的华表。

图2、龙眼村村口的华表。

图3、2018年,由龙眼村民梁孔升老先生考证,顺德民间画家刘良发手绘的龙眼旧八景图。
龙眼名胜古迹众多,素有龙眼八景:石桥头永安社“古桥秋月”、余家祠“宝鸭穿莲”、江头队周家祠企岩“壁上银灯”、马石洲“草地无蚊”、沙葛头三丫涌口“渔歌晚唱”、财神庙旱闸口“竹荫前溪”、矗云里三丫涌迎泉社“月影孤松”、玄通寺旧址“古寺晨钟”。
古桥秋月照彩虹,宝鸭穿莲遍绿丛。
渔歌唱晚笙箫笛,竹荫前溪水调融。
壁上银灯悬光耀,草地无蚊树英雄。
月映孤松清幽境,古寺晨钟意运鸿。
——梁孔升(村民)

图4、点睛台,位于河涌的一端。
点睛台,‘’龙眼点睛‘’习俗,已有6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五月初三,珠三角附近龙舟自发聚集龙眼点睛台,再入太尉庙完成‘’龙眼点睛‘’仪式。点睛台、旧石桥,经2014年修葺。
据祖辈讲,不点睛的龙船为“盲龙”,快速扒行会“插沙”(意该龙船失稳会直冲河床插入沙底);故龙船要点睛,尤其是新龙船,必须先点睛才起用,以求平安大吉。

图5、龙眼点睛后,龙舟从这里出发。

图6、龙眼点睛台广场。

图7、太尉庙,龙眼点睛仪式在这里完成。
龙眼特有的龙船点睛仪式,原先在马石洲相公庙点睛,到明朝天顺年间(1457至1464年),龙眼太尉、华光庙落成,龙船点睛乃迁至新庙开光点睛,至今已有近560年。

图8、汉太尉相公庙。
据称,龙眼点睛是为纪念西汉时期太尉周勃警醒武帝而举办的一项活动,点睛实为点醒皇上确保大汉江山永固之意,今应解读为天地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图9、文化墙,‘’游龙戏水‘’图。

图10、文化墙,‘’太尉庙龙眼点睛‘’图。

图11、醒龙桥。

图12、颂龙桥。

图13、狮埠亭。

图14、《龙眼石狮埠碑记》。

图15、石狮埠头,始建于元末明初,埠头有两个红石狮守护埠头而得名。埠头上刻有‘’梁麦二家水埠‘’,‘’吕家水埠‘’石碑。古代水乡,水埠为交通纽带。

图16、石狮埠头。

图17、石狮埠头的石狮。

图18、石狮埠头的石狮。

图19、石狮埠头,两个石狮静静地守护着。

图20、保安堂水车馆(消防)。

图21、星棂巷。

图22、古桥。
古桥历史悠久,初以竹木为桥,至宋代砌石墩铺板。明景泰三年(1452年)顺德建县,古桥之路成为县道。明弘治中兴(1487—1505年),古桥重修,现为旧貌。(碑石已遗失,仅存碑座)。2012年顺德文物保护单位立碑续称古桥。

图23、龙眼古桥当地俗称“石桥头”。跨石桥头涌,连接龙渚街与石桥街。桥东南西北走向,双孔石梁桥,长21.3米,宽2.4米。中间以红砂岩、花岗岩石块砌成桥墩,双向均置花岗岩分水尖。

图24、古桥头香塔亭。

图25、古桥头下石碑,

图26、碑首刻‘’古桥‘’二字,碑上刻有‘’光绪七年岁次辛巳仲秋吉旦‘’字样。

图27、古桥《通乡公禁》石碑:‘’通乡公禁,桥上永远不许晒什物,有碍行人。如违,每庙罚犯例者香一伯觔。‘’

图28、古桥桥面。

图29、古桥另一端的《通乡公禁》石碑,以及顺德区‘’龙眼古桥‘’保护碑。

图30、古桥。

图31、古桥。

图32、《龙渚初关碑记》。

图33、‘’龙渚初关‘’闸门。

图34、镇北桥,明代建筑风格,为全红砂岩,梁式单孔石拱桥。桥南北走向,长10.6米,宽2.6米。

图35、镇北桥,紧邻着古桥。

图36、镇北桥。

图37、恬静!

图38、龙眼小学。

图39、德康园,老年活动中心。

图40、龙眼幼儿园。

图41、河涌小景。

图42、‘’东海流芳‘’闸门楼(巷口),龙眼村所剩无几的闸门楼。

图43、‘’东海流芳‘’闸门楼旁贴的符。

图44、‘’东海流芳‘’闸门楼内侧。

图45、小石桥。

图46、

图47、小景。

图48、

图49、

图50、河涌上的清洁员。

图51、龙眼烧鹅档第九分店,早上路过看到,吊挂着的几只烧鹅很诱人,到中午离村时,专门绕过去想买,已经卖完了。

图52、‘’阿多私房菜‘’,因为《寻味顺德》许多人知道了阿多私房菜,并且火了。很多食客,专门开车过来吃饭。我俩本来也想品赏一下,结果,已经排号到一个小时之后,才能有座。只能咽咽口水离开!
拍于2020年11月22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