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随拍 |
“青云文社”是一个拥有350年历史的公益文教组织,它缘起于士绅对科举学子的资助,使顺德成为“状元之乡”,并在近代转变为公益机构资助各级学校,在抗日时期抢救、教养受难儿童,见证了顺德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教育发展、政治变迁、城市变革。
顺德青云文社,是明末清初由顺德地方士绅联合捐资创办的公益性文教组织,目标正是为了帮助更多顺德学子得以“平步青云”,是清朝及民国时期顺德文教事业经营的大本营,曾与东莞明伦堂齐名。
据《顺德县志》记载,青云文社的活跃是从清朝初年开始,并随着其所管理资产的不断增加而日渐成为顺德众多早期文教组织中的代表。主要负责为参加乡试的学子提供试卷费用,以及操办胡友信、倪尚忠、王尚贤、湛上锡等四位对于顺德文教卓有贡献的先贤祠堂的春秋合祭。
民国后,青云文社改为选举形式的委员制,资金转而投入到新式学堂之中,包括各中小学校及县立师范学校等,真正成为彻底的文教组织。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顺德大良失守,青云文社随同县府一起迁徙到内地,文社几乎失去对沙田等资产的掌控。在四会江谷佛仔堂创设“青云儿童教养院”,由青云文社拨出经费支持。
抗战胜利后,青云文社继续支持全县教育经费,并在解放后的1951年被接管,停止运作。而青云儿童教养院则在迁回顺德后几经调整更名,成为今天位于顺德陈村的青云中学。
顺德华侨城启动“青云计划”,将梳理和活化“青云文社”品牌文化。
图1、位于欢乐海岸PLUS的青云文社——‘’荷院‘’。
荷院以岭南四大园林“清晖园”的澄漪亭为原型,萃取其精华,呈现荷池花月的唯美意境,岭南园林文化的清幽秀丽。院中设有解读青云文社历史及顺德本土文化基因研究的全新空间“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用于开展文化交流、展览、研究出版、艺术驻地创作等活动,寻根顺德文脉,探寻城市精神。
图2、
图3、
图4、
图5、砖雕。
图6、
图7、
图8、
图9、花窗。
图10、色彩斑斓的满洲窗。
图11、色彩斑斓的满洲窗。
图12、落地飞罩。
图13、落地飞罩。
图14、铁钟。
图15、青云文社。
图16、顺德华侨城发起梳理顺德“青云文社”活动,出版《隐没的青云文社》一书。
图17、‘’青云文社的诞生‘’。
图18、‘’青云文社的壮大‘’。
图19、‘’1912—1949时期的青云文社‘’。
图20、‘’青云文社的余脉‘’。
图21、展室内以简简单单的文字,勾勒出了青云文社的历史变迁。
图22、
图23、
图24、
图25、《顺德青云文社组织大纲》。
图26、1937年12月17日至1938年5月16日,《青云文社管理委员会收支概况表》。
图27、顺德青云文社选举委员事务所《启示》。
图28、
图29、
图30、
图31、
图32、
图33、
图34、穿越的小公主,凭栏远眺!
图35、
图36、
图37、
图38、
青云文社的活化计划将分为三个阶段。先完成“历史梳理”,接下来将其活化成顺德华侨城特有的本土文化IP。最后“青云计划”将以“青云艺术展览馆”的形式,集中落地在欢乐海岸PLU
拍于2020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