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岳麓书院——大门。
大门宋代曾名“中门”,因江岸建有石坊,名为“黉门”。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前立方形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整体风格威仪大方。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因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以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又闻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皇帝就亲赐“岳麓书院”、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岳麓书院——大门。
岳麓书院——头门。
头门是正式进入书院的第一道门。头门上悬“千年学府”匾,集唐代湘籍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手迹而成。1985年,在修复岳麓书院院前围墙时,在院前增设了头门(正式进入书院的第一道门),与赫曦台相连系,既富空间变化,又存前门之意,且便于管理。在前门两侧也有一副著名对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1986年,岳麓书院1010周年院庆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送了一块“千年学府”的大牌匾悬挂于此当作横批。
岳麓书院头门。穿着民国服装的毕业学子合影留念。
岳麓书院头门,‘’千年学府‘’匾额。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赫曦台。
赫曦台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张栻观日于岳麓山顶,曾筑“赫曦台”,朱熹题额。明代王守仁有“振衣直上赫曦台”诗句。台后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山长罗典建前亭于院前,又改名前台。道光元年(1821),为存故迹,山长欧阳厚均改前台名为“赫曦台”。在台的左右内壁上有丈余高的“福”、“寿”二字,台的顶部雕饰有八卦图、蝙蝠、寿字图案。
岳麓书院——赫曦台。穿着民国服装的毕业学子合影留念。
岳麓书院——赫曦台。
岳麓书院——赫曦台。
岳麓书院——二门,正面匾额‘’名山坛席‘’。
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年)扩建文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原为清同治七年(1868年)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二门背面有“潇湘槐市”匾。原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撰书,毁于抗战,之后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新匾。”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之盛。
岳麓书院二门,背面匾额“潇湘槐市”。原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撰书,毁于抗战,之后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新匾。
岳麓书院——教学斋/半学斋。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始建斋舍52间,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学堂时改建,始定名教学斋、半学斋,以适应教学、办公的需要。“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
廊尽头为文庙的小门。
文庙位于书院左侧,自成院落。由照壁、门楼、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部分组成,岳麓书院祀孔子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1167年)改为宣圣殿,“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名大成殿。正德二年(1507年)迁于院左今址。天启四年(1624年)重修,正式称为文庙。其规格与各郡县文庙相当。
‘’湖南大学‘’横匾。
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内,悬挂匾额‘’万世师表‘’匾额,以及孔子画像。
文庙‘’孔子行教像‘’。
文庙大成门。
文庙大成门。
岳麓书院‘’贤关‘’石牌坊。
岳麓书院‘’贤关‘’石牌坊。
抱鼓石浮雕。
岳麓书院——小景。
岳麓书院——小景。
岳麓书院——小景。
岳麓书院——园林。
岳麓书院——小景。
岳麓书院——时务轩。
时务轩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筑的纪念性建筑,位于书院园林内,与百泉轩隔池相望。轩内现嵌有梁启超《时务学堂故址》碑,该碑字迹为民国二十四年梁启超重游时务学堂旧址所书,另有李肖聃《跋》、李况松《跋》、陈云章《记》、黄曾甫《时务轩记》等碑刻。
岳麓书院——园林。
岳麓书院——小景。
岳麓书院——御书楼。
御书楼(藏书楼)是体现中国古代书院讲、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书功能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位置有所变动,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中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
岳麓书院——小景。
岳麓书院——园林建筑。
岳麓书院——园林建筑。
岳麓书院——小景。
岳麓书院——小景。
拍于2017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