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义合古镇位于绥德县城东30公里,自古以来为秦、晋两地之间的交通要地,昔日是绥德县第一大镇,早在秦汉时即为边郡兴盛之地,隋唐以后誉为‘’雕阴首镇‘’,西夏、宋、金设义合寨,金正大三年升寨为县,明清设义合驿、义让里,为绥德州四大集市之一。民国年间设联保。解放及建国后设区、公社、乡、镇。历来是绥德东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义合古镇如今尚留存昔日古城残迹,城墙为土石结构,镇背后的山脊上还保留着城墙遗迹;而古镇四门中的南北两城门已废,东西两城门尚存,两城门上都建有门楼,东门刻“雕阴首镇”,西门洞额嵌有1943年的铭文石刻,东面为“紫气东来”,西面为“西映长庚”。古城旁宗教圣地紫台山娘娘庙气势辉宏,风景优美。(此图来源于网络)
箭头所指为古城墙遗迹。(此图来源于网络)
义合古镇。
义合古镇,古镇后山脊上可见古城墙遗迹。
义合古镇东城门楼外。
义合古镇东城门楼,始建于金代,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文革中被毁,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重建。门楼十字歇山顶,重檐二滴水,三层砖木结构,城门洞为条石砌筑的正方形基座,座正中有东西向拱洞,洞门额嵌有铭文石刻‘’雕阴首镇‘’。
义合古镇东城门楼内侧。
义合古镇东城门楼内侧。
古镇内是有一条东西贯通的一字街道,青石街面,两侧店铺多为砖(石)瓦房,住宅为砖(石)窑洞。
义合古镇西城门楼内侧。
义合镇西城门楼,始建于金代,明代曾重修,现门楼建筑基本保存了原来的结构和风貌。门楼十字歇山顶,重檐二滴水,三层砖木结构,高22.5米。洞门额嵌有铭文石刻,东为‘’紫气东来‘’,西为‘’西映长庚‘’。
义合古镇西城门楼外。
义合古镇西城门楼外。
在义合古镇里走一走。
义合古镇,层层叠叠的石板墙。
义合古镇。
义合古镇。
义合古镇的窑洞。
义合古镇。
义合古镇路洞。
义合古镇民居。
义合镇党委大院旧址。
义合镇党委大院位于义合古城内圪洞巷,建于清代,后多有破损,于2016年修复。大院原为一李姓人士所有,后几经易主,解放前,义合区党委用数十石粮食典为办公用地。基本格局为房上有楼,两口厢房,倒座厅房,房檐雕刻精致,楼高挺拔,院落宽敞,极为气派。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四合院‘’的典型风格。
义合镇党委大院旧址。
义合古镇民居。
义合古镇民居。
义合古镇民居。
义合古镇。
义合古镇西城门楼外。
义合古镇西门楼外景。
义合古镇西门楼外景。
紫台山娘娘庙位于义合古城外,建于金明昌五年间(1194年),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以及清代雍正、乾隆、嘉庆等年间先后维修、增建。
义合古镇西门楼外向南一拐弯,跨过龙狮大桥就到紫台山脚下。紫台山山平地凸起,顶平形如书台,故名紫台山,山上建有娘娘庙。农历的三月十八、七月十八两个庙会期,周边晋、陕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烧香还愿,布施乐捐,旅游观光者,经商买卖者蜂拥而至,盛况空前,诚为绥德县东区第一盛会。
山脚下矗立着一座建于1993年,由本地能工巧匠制作的牌楼。牌楼四柱三门七楼式。镂空雕花、八洞神仙、二龙戏珠、丹凤朝阳、松鹤延年、天女散花、神仙人物,工艺极尽精湛。
《紫台山娘娘庙》2011年6月10日,被公布为榆林市文物保护单位。
通往紫台山娘娘庙的神路,一百四十四个石阶到达山顶。
远眺紫台山娘娘庙。
拍于2017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