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旅游 |
分类: 游记 |
松塘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仅在明、清两代,考取进士者五人,行伍出身而晋身府台者一人,考中举人以及获颁优贡者近二十人。其中,区玉麟、区谔良、区大典、区大原四人入职清代翰林院,故松塘村有“翰林村”之美誉。至近代,又有革命先驱区梦觉等。这些历史名人的府第、故居都保存完好。较著名的有区大原故居“司马第”、区大典故居“太史第”及区梦觉故居“光荣之家”。村内还保留了一大批文辞隽永、内涵丰富的精妙古联。门楼巷名、村训格言,历代公益善举之引文、碑铭,以及赋咏松塘古八景的《松塘古名胜纪》等古人的遗墨瑰宝,保存完好。
松塘村——大夫家塾。
大夫家塾,家塾主人区次颜(1525—1593),号璧江,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己酉科第八名举人,诰奉直大夫,广西养利州知州,隐退后心念故里,返乡修建家塾,传授毕生所学,福荫乡梓。家塾原有大木柱四根,"春天阴雨,木柱干爽;秋天干燥,木柱油润。"村人不知其名,美其名为"拗春天",木柱记述了主人公四百多年前隐退返乡办学的美丽传说。
大夫家塾,三开间,两进,敞楹式门堂,硬山顶,人字山墙,博古脊。
大夫家塾,左门墩石旁有一个石质香炉,其上有"致昌堂"三字。
《大夫家塾》碑刻。
松塘村——里坊的门楼,门额题"汇源"二字。门旁左边有小型的化宝炉。
松塘村——祠堂群。
松塘村——祠堂群。
松塘村——彝圃家塾。 单间两进,平门式,硬山顶,人字山墙。红砖砌筑,屋顶形式为勾连搭顶(两房)。其右侧即汇源里坊门楼。
松塘村——祠堂群。
松塘村——逢源巷。
逢源巷,又称文魁巷,是翰林公区谔良家族的原居所,巷前有水井居中,故曰逢源巷;炳奎与谔良两父子,俱登科及第,故又称文魁巷。
门楼额题"逢源"二字。正对门口外即一口水井。此井现仍在使用。巷前水井为谔良公祖父松洲公于道光年间开挖,甘泉如涌。井成,松洲公之子炳奎,孙谔良相继登科及第,左右逢源。
松塘村——祠堂群。
松塘村——民宅。
松塘村——民宅。
松塘村——水塘。
松塘村——小景。
松塘村——司马第。
司马第,单间两进,平门式,硬山顶,镬耳山墙,博古脊。
司马第,单间两进,平门式,硬山顶,镬耳山墙,博古脊。
松塘村——民宅。
松塘村——民宅。
松塘村——民宅。
松塘村——民宅。
松塘村——里坊门楼,其门额上刻‘’居美‘’。
居美里坊门楼。
松塘村——民宅。
松塘村——民宅。
民宅的院墙外侧面上镶嵌三块旗杆夹石,其中两块为一对,所刻字样相同,均为"光绪庚子恩正併科乡试中式第九名举人区大原"。另一块居中的所刻字为"光绪癸卯举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联捷会魁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区大原"。
拍于2020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