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旅游 |
分类: 游记 |
广东粤剧博物馆坐落在佛山市禅城区兆祥路的兆祥黄公祠。2003年6月,兆祥黄公祠经佛山市政府批准,筹备多年的佛山粤剧博物馆落户该祠堂。2004年4月,由佛山市文化部门申请,经省文化厅批准,佛山粤剧博物馆正式改名为广东粤剧博物馆。广东粤剧博物馆收藏粤剧文近20000件,民出文物和图片3000多件,包括有琼花水埗遗石,琼花宫香炉、宫灯等珍贵粤剧文物,还有大量清代和近现代的粤剧剧本、木鱼书、海报、戏桥、戏服、乐器以及最早的粤剧电影、唱片、剧照、名伶书画等文物。
兆祥黄公祠的拜亭,悬挂着‘’琼花会馆‘’的匾额。
‘’琼花会馆‘’模型。据考证,历史上琼花会馆的建筑分三进,头进有钟鼓楼,二进为琼花会馆大殿,三进为议事之所。
‘’琼花会馆‘’模型。
展柜:仿漆金木雕人物故事八音锣鼓柜。
八音锣鼓柜是一种传统器乐,属于八音锣鼓的一种。八音锣鼓有演奏吹打乐、唱八音、锣鼓柜演奏三种形式,明末清初由西秦戏清唱班演化而来,广泛流传于广东省粤语地区,遍布佛山全市。锣鼓柜有两种含义:一是以大小唢呐模仿生旦唱腔,演奏成套戏曲,兼奏戏曲牌子;二是必有一个装饰华丽,用来放置打击乐器的木柜,便于巡游表演。
此仿漆金木雕人物故事八音锣鼓柜,制作非常精美。
同上。
戏台。
戏台。
《八和会馆的组织架构》,八和会馆共分八个堂口,由不同的行当组成,分别为:慎和堂、永和堂、新和堂、兆和堂、德和堂、福和堂、庆和堂、普和堂。
八和会馆是由邝新华、独脚英、林之等粤剧艺人所建立粤剧同人的行会组织。于清光绪十八年(1889年)在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落成。这个会馆加强了戏行中人的团结,保障戏班营业正常开展,在清朝解禁粤剧后恢复戏班事业。
《清末民初名伶一览表》。
照片:《吉庆公所合同》,以及几座八和会馆的建筑。
照片:八和会馆部分成员合影。
照片:香港八和会馆。
照片:新加坡八和会馆。
照片:美国纽约和三藩市的八和会馆。
演出木鱼歌的乐器。
木鱼歌简称木鱼,也叫摸鱼歌,是广东省的传统说唱艺术之一,属于弹词系统。流行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江和南路一带。起源于明末,清代以后兴盛。
戏剧道具。
照片:各地出版的木鱼书。木鱼歌的唱本称作‘’木鱼书‘’。
照片:木鱼歌演唱场景。
演唱龙舟时使用的乐器。
照片:龙舟戏的戏书及龙舟戏的演出情景。
粤剧人偶。
粤剧人偶。
照片:木偶戏的演出场景。
木偶戏,自宋元时期流入广东,种类繁多,计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布袋木偶等。各自分布在省内粤语、潮语、客家话、雷州话等文言区,各个种类的木偶 雕刻 制作、操纵技艺以及艺术风格,彼此有异,丰富多彩,均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
照片:清代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八音班演唱的场景。
八音,是古代八类不同材质制作的乐器的总称。运用这些乐器演奏唱曲的班社,称作‘’八音班‘’。广东八音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最古老乐种之一,属民间音乐。八音至少早在宋代就出现。
照片:八音班演唱的场景。
照片:抬着八音锣鼓柜巡演的场景。
粤剧博物馆展厅一隅。
粤剧博物馆展厅一隅。
兆祥黄公祠青云巷,也为粤剧博物馆的展厅部分。
兆祥黄公祠青云巷,也为粤剧博物馆的展厅部分。
兆祥黄公祠青云巷,也为粤剧博物馆的展厅部分。
拍于2020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