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转载 |
转载于:《昭陵博物馆》 今天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他不仅治国有方,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总结的教子之方——“遇物则诲”,对后世子女教育具有极大的影响,值得所有家长去学习。
何谓“遇物则诲”?
唐太宗做了具体解释,他说:“太子和我一起骑马游玩时,我就对太子说:‘这马和人一样,得有劳有逸,不能劳累过度,不能把它的气力都用尽。你若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就总会有马骑。’”
“太子和我一起用餐时,我对太子说:‘种庄稼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老百姓要得到粮食,就得长年累月地辛勤劳作。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永远有饭吃。’”
“夏天,太子和我在大树底下乘凉,我就指着树干对太子说:‘木匠要把木头锯成木板,只有依照绳墨才能锯直。将来有一天你做了君主,只有虚心听取侍臣的谏言,才能做到圣明。’”
“我带太子乘船在江河中游览时,就对太子说:‘你要知道,江水可以把这大船浮起来,也能把大船给掀翻。老百姓就好比这江河的水,君主就好比这船;老百姓可以拥戴你,维护你的君主地位,也有能力把你推翻。’”
所谓“遇物则诲”,就是在教育孩子时,应该结合即将面临或正在做的事情,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而不是干巴巴地空口说教。
唐太宗用粮食来之不易的事实,告诫太子要懂得“稼之艰难”,要重视农业,重视百姓;用马匹当有劳有逸,不能使之过度劳累的事实,告诫太子要注意休养生息,安抚百姓,不能压迫剥削太甚;用木匠锯木板必须依照绳墨才能锯直的事实,告诫太子将来做君主,要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注意听取侍臣们的谏言,不能独断专行;用江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的事实,告诫太子要重视民心的维护,要为百姓考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唐太宗的教子方法不同凡响,值得回味。从他所列举的这四个教育事例看,很显然,他是在对太子进行“安民治国”之道的传授。
这些深奥的道理,若是通过抽象的讲述,很难使年幼的太子听明白。太子年龄尚小,生活阅历浅,缺乏生活实践经验,对社会生活缺乏深刻的体验和认识,更谈不上深刻理解。唐太宗利用日常生活中特定的情景,结合生活实践,对司空见惯的事实加以引申,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知不觉地给太子灌输了安民治国的道理。这就是唐太宗“遇物则诲”教育方式的奥妙之处。
唐太宗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教育资源的挖掘。
什么叫“教育资源”?
这是教育学科的一个专用名词,指的是进行教育所需各种资料的来源。在日常生活中,任何生活情景都蕴涵着教育资料,就看教育者能不能发现,能不能挖掘出来。唐太宗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情景中,引申出严肃的政治教育话题,表明他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可谓“慧眼识珠”,难能可贵。
现在,许多父母常犯的毛病,就是不分时间、地点、场合,不考虑孩子爱不爱听,能不能听得进去,一概地空口说教,没完没了地絮絮叨叨,从不考虑利用现成的教育资源生动形象地施教。因此,费了很多口舌,孩子却当耳旁风,根本没听进去,甚至还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资源时时、处处都存在,若是没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则难以发现。父母要增强捕捉教育资源的敏感性,做到“遇物则诲”,学会挖掘、利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谢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