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伦惺王公祠坐落于东莞市虎门镇南栅八行坊的伦惺王公祠。位于蒋光鼐故居以北,正对八行坊牌坊。祠堂内外改建的地方比较多,已部分丧失了原来的风貌。
八行坊,古时村落称‘’江边‘’,村民背靠山面水而居。
宋大观元年,朝廷开‘’八行科‘’,选拔人才。南栅王氏先祖庆丁公第七世孙王知在,字伦惺,以优异成绩考取进士,留在京师太学,研究经典,编修史籍,讲授诗书。因其才华学识享有盛名,广东人称他为‘’王八行‘’。王知在居京15年后,恳请朝廷返回南栅,回乡后潜心著说,倡导教化,收徒讲学,热心教育,成为虎门教育的开宗名士。朝廷赐建‘’八行‘’牌坊,以作颂德。明朝时期始建伦惺王公祠世代奉祀,‘’八行坊‘’村名也源于王知在。
伦惺王公祠。从院门看像一座普通的民居,稍不留意就会擦肩而过。
祠堂的门堂,三开间,硬山顶,灰塑博古脊,博古脊正中表面浮雕双龙戏珠。门堂前两边各有一石狮。
祠堂门堂檐下封檐板是木雕的戏剧人物故事。门楣上阳刻‘’伦惺王公祠‘’。
《重修八行坊祠堂捐款芳名榜》碑,1997年。
《兴建八行坊牌楼捐款芳名榜》碑,1992年。
门堂前廊木雕梁架的题材为戏剧人物故事。
门堂前廊木雕梁架的题材为戏剧人物故事。
一进天井和中堂。
一进天井两边的厢房。
一进天井两边的厢房。
中堂。前檐饰人物故事和‘’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的壁画。
二进天井和后堂。天井两边一边为廊,一边为厢房。
《任恤忠和》碑。
伦惺王公祠照片。
南栅八行坊村的历史名人。
王知在,南栅王氏七世孙,八行坊村人。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年)举人,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行‘’八行取士法‘’,以优异成绩考取‘’八行‘’科进士。
王超(1896—1959),别号:一之,又称若鹄。南栅八行坊人。民国十一年(1922年)开始,在国民党军队历任连、营、团长等职。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后,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历任参议、参谋等职,以及国民政府东莞县县长。解放后迁居香港,1959年病逝。
王彦佳(1899—1951),南栅八行坊人,王咏佳胞兄。1923年,任建国粤军第三军第四路司令部上尉副官。1924年6月,报考黄埔军校,与胡宗南等为同队同学,在校期间加入国民党。同年11月毕业后,编入蒋光鼐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负责协助后勤军需工作。参加过淞沪战役、福建事变。福建事变失败后,逃到香港谋生,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家乡。1951年因被定为地主阶级成份遭受批斗,后饥饿疾病致死,终年52岁。
王咏佳(1902—1998),南栅八行坊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随蒋光鼐在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任营长,立下战功。‘’福建事变‘’失败后,返回家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重返军队,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参加‘’淞沪会战‘’。以后在军队历任多职。最后定居香港。
后堂内供奉有祖先牌位。在后堂的一角用木板隔出几间‘’写票间‘’。第一次见到这种不知是选举村主任等村官还是什么?最基层的民主选举的场所。看着颇有点意思!
后堂一角的写票间。
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
伦惺王公祠。
拍于2019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