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文化 |
分类: 游记 |
包公文化园内清心园中,包公文化陈列——与包公文化有关的戏剧、小说;以及包公文化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故事讲述:兖州府奉符县任职的押司孙文,在雪地里救了一个冻倒的同姓孙的人,此人不知报恩,反而与孙文之妻鬼混,并合谋将孙文害死。包公为孙文雪了冤屈。
《包待制智赚灰阑记》,讲述包公智断争子案的故事。该故事在19世纪末跨越国界,被译成英、法、德等多国文字,并成功地搬上了欧美舞台表演。
包公话本出现的原因——最早将包公形象带入文学领域的是宋代深受百姓欢迎的说唱艺人。宋代印刷业的发达又使包公故事有口传发展为文字记载。
《灰阑记》英文译本,英文,1953年版。
《灰阑记》丰塞萨译本,德文,1876年版。1876年印于德国。扉页上方有原主人购书签名,时间为1908年。
《灰阑记》捷克文译本,1929年版。
《灰阑记》克拉邦德译本,德文,1929年版。
《灰阑记》詹姆斯译本,1929年版。纸质类似宣纸,每页都有水印。此书可能为孤本。
《高加索灰阑记》,1986年版。
《高加索灰阑记》,1985年版。
明代公案小说——明代的包公故事内容不再局限于与豪强势力斗争,出现了通奸、谋财害命、设谋诓骗等各种案件,在断案过程中,包公是一个善于分析案情、精于推理的智者;在结案时,包公是一位伦理道德的守卫者。
清代包公小说《三侠五义》及其流传:《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的书影。
左:小说《绣像绘图小五义全传》,民国。
右:小说《增像小五义传》,清光绪。
小说《绣像七剑十三侠》,清光绪。
上右:小说《绘图续小五义全传》,民国。
下:小说《绣像绘图七侠五义全传》,民国。
小说《绘图包公七十二件无头案》,民国。
左:小说《忠烈小五义传》,民国。
右:小说《绣像七侠五义全传》,民国。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包公夜审郭槐‘’舞台戏剧的复原场景。
‘’包公还砚‘’故事场景复原。其剧情是以一方宝砚的得失为引,有:羚峡勘毁、后堂击掌、砚村问苦、会堂斥奸、牢狱对饮、西江还砚等故事情节。
包公各种造型的木偶,现代。
包公各种造型的木偶,现代。
包公各种造型的木偶,现代。
包公布袋木偶,现代。
包公绢人摆件,京剧形象,现代。
包青天人物木偶,现代。
包公面谱演变——据资料载,明清时期包公脸谱未见白色月牙形,只有夸张的白眉。清末戏曲化了包公,增加了月牙图案,代表他能昼审阳,夜审阴。
广东粤剧最早的包公扮相,额上不是月牙而是太极的双鱼图案,这样的包公扮相,既显示包公黑白分明、刚正不阿,也表现了包公日能审阳、夜能审阴的特异功能。后来又从双鱼变化成了单鱼,又从单鱼逐渐演变成为月牙,从彩色变成了鲜明的黑白两色,意义没有改变,最大的作用是淡化了宗教色彩,突显了包拯的个性,增强了艺术魅力。
不同剧目中包公的戏服。
不同剧目中包公的戏服。
不同剧目中包公的戏服。
不同剧目中包公的戏服。
不同剧目中包公的戏服。
左:《包公铡侄》、《伯牙碎琴》、《西莲击掌》粤剧剧本,1957年。
右:《包公三勘蝴蝶梦》平剧剧本,1960年。
《追鱼》粤剧戏本,1988年。
《一张白纸告青天》粤剧节目单,20世纪50年代。
生活中的包公文化伍穗生捐赠包公文化藏品展。
《前言》包公文化就在我们身边。经过千百年的演绎,包公文化已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个展览共展出伍穗生先生捐赠的包公文化藏品近800件,其中平面藏品757件,立面藏品35件。36位肇庆端砚名家赠送给伍穗生先生的包公题材端砚38方。内容涵括了节庆、商业、艺术、文房、邮政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多个门类,展示了生活中的包公文化,观看展览是以感受包公清风正气的精神与魅力。
包公门画。
包公门画。
包公门画。
包公门画。
包公门画。
包公门画。
包公门画。
包公《狸猫换太子》年画。
包公海报。
包公火花。
包公话卡。
包公捐卷。
包公商标。
包公商标。
包公门票。
安徽合肥包公祠、包公墓、浮庄、包公园门票。
安徽合肥包公祠、包公墓、浮庄、包公园门票。
安徽合肥包公祠、包公墓、浮庄、包公园门票。
河南巩义宋陵、包公墓门票。
河南开封包公祠、开封府门票。
广东肇庆包公文化园、包公祠、砚洲度假村门票。
广东番禺宝墨园、包公庙门票。
伍穗生先生捐赠的藏品相当多,这里只是与大家分享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拍于2019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