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历史 |
分类: 游记 |
位于广东肇庆市区正东路高要学宫,即肇庆府学宫,又称‘’文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元代修葺后毁于兵,明宣德年间重建,天顺初年再毁之。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再次重建。是我省仅存的一座明代府级学宫。主体建筑大成殿保留了岭南明代建筑特色。1985年8月27年日,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宫导览图》。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学宫的核心建筑,是置放供奉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塑像的地方。肇庆府学宫大成殿始建于宋,明代重修,面积300余平方米,采用悬空漏顶设计,四进柱结构,属于典型的南方建筑风格。
大成殿斗拱。
大成殿斗拱。
《大成殿》简介。
大成殿。
大成殿。
大成殿。
中国著名学宫:
古代中国重要学宫——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吉林文庙,并称中国四大文庙,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官方学府,为政府和民间输送了大批人才。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
曲阜孔庙,从公元220年一直到解放前,孔庙先后重修扩建70多次。使孔庙形成宏大规模的古建筑群。
南京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
吉林文庙,兴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由乾隆皇帝亲下旨兴建。
广东著名学宫:
肇庆府学宫,始建于北宋崇宁初,元末遭兵毁,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
德庆学宫,始建于宋祥符四年(1011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源市孔庙,据旧志记载,始建于唐代。
番禺学宫,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1926年,毛泽东在此举办农民运动讲习班,1953年,辟为农讲所旧址纪念馆。
揭阳学宫,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
学宫文化:
学宫的招生制度。
祭孔仪式。
官学:
肇庆古代官学——肇庆古代设州学府学县学,是经过考试录取生员培养参加各级科举考试人才的地方。明清地方官学制度渐趋完备,除府县学外,乡村还设立社学。
肇庆府学——肇庆最早的学宫是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端州知军州事朱显之创建的端州州学(今城中路市政府大院内)。宋崇宁年间迁建于城东(今正东路高要学宫);重和元年(1118)正式定名为肇庆府学。元代至明代期间,数次易址重建。明嘉靖十一年(1532)巡按御史吴麟、知府钱铎复建府学于城东原地,并将城中县学迁出与之合并,称为府县学,形成‘’左府学,右县学,庙居中,两学合为一庙‘’的特殊格局。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建城中县学宫,府县学分开,城东处学宫仍为府学。
高要县学——宋政和四年(1114年)知兴庆府事毛衍改城东端州州学为兴庆府学,遂改庆历年间建的城中端州州学为县学(今市政府大院内)。宋末毁于兵火。元(1292年)另建县学宫于城中路。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巡按御史吴麟、知府钱铎将其迁往城东与府学合并。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城中另建县学宫,府县学分开。民国时县学宫拆毁,南部建中山纪念堂,北部并入肇庆中学。
端州试院——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知州张渐于城东(今高要学宫东)创建了肇庆第一所高级别的端州试院。嘉熙元年(1237)广南东路提举学事张盪[dang]来肇主持考试,在七星岩留有题铭石刻。
宾兴局——清咸丰五年(1855年),知县黄庆爱在城中路文昌宫设宾兴馆,每年拔出利息作为府学生员、监生、贡生、举人参加乡试、会试的旅费。清同治五年(1866年),大简圩猪市平码馆增设宾兴局(今阅江楼东),以换取官府对平码馆的支持。光绪十二年(1886年)宾兴局移于仓沮庙(今阅江楼西侧高要粮食局宾兴仓)。
社学和义学:
学社——明清社学是普及教育机构,民间幼童15岁以下得送入读书,讲习婚冠跑祭礼节。
‘’黄冈社学‘’石匾。
肇庆义学——义塾,又称义学,由地主乡绅捐资创办,免费招收幼童入学的私塾。儿童七、八岁入学,以识字为主,教《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尺牍》等普及读物及简单的珠算。
肇庆古代书院:
肇庆古代书院——明代陆续兴办了多所书院,时有兴替。其中以星岩书院、端溪书院为最,在肇庆学校教育中占重要的位置。清末,肇庆各书院均改为中小学堂、民居或他用。
图为:《道光高要县志》。
端溪书院——明万历元年(1573年),分巡岭西道副使李材创办端溪书院,改建为岭西道署。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两广总督赵宏灿复建书院,取名‘’天章‘’,不久复名为‘’端溪书院‘’。清嘉庆年间,端溪书院是省级书院,为广东四大书院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端溪书院改为肇庆府中学堂,是今肇庆中学的前身。
图为:《端溪书院平面图》。
星岩书院——宋康定元年(1040年),知端州军州事包拯在城北宝月台创办星岩书院,是肇庆历史上第一所官办书院。南宋黄执矩恢复星岩书院于西石头庵东侧,明代初废。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林兆麟将七星岩熊文灿生祠改为星岩书院;清同治元年(1862年)复办星岩书院。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为高要阖邑公立学堂,先后又改为高要县立中学、高要县第一中学。1953年迁至端江义学旧址,即今端州区建设二路校址;1958年改称肇庆市第一中学至今。
图为:星岩书院学生董兆荃、董庭辉的试卷。
松台书院——明宣德六年(1431年),知府王罃(ying一声)将城东石头庵(今阅江楼)创建松台书院,为明代本地新办的第一所书院。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府胡纯废松台书院侧之东偶社学,扩大松台书院,书院规模相当可观。明万历七年(1579年),全国书院封闭,松台书院改作兵营。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两广总督张镜心和高要知县萧琦改建为阅江楼。雍正三年(1725年)两广总督孔毓珣改李率泰、王国光、李栖凤三公祠为松台书院。光绪十二年松台书院停办。
家塾——清康熙年间,稔塘村办有培德家塾。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县张甑陶在五显庙创办五经乡塾(嘉庆二十年停办)。道光二年(1822年),下黄冈村办有长赓书塾。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下瑶村办有圣龙学塾,是较著名的一间。清代肇庆城郊上瑶、上黄冈、东岗、出头、河旁、青莲、岗尾等多地等办书塾,且延续到民国初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全部改为乡村学校。
肇庆府学宫的形制与建筑特色:肇庆府学宫前身为端州州学,宋崇宁年间迁至今址,重和元年(1118年)正式命名为肇庆府学,其建筑规模基本完整,形制风格保留至今,是研究岭南古建筑文化的重要标本。
上图:肇庆府学宫(高要学宫)航拍图。下图:肇庆府学宫平面图。
肇庆府学宫大成殿——大成殿殿宇高大庄严,梁架彩绘珍贵更是不可多得。是广东保存较好的明代学宫建筑艺术珍品。
《肇庆府学宫历史沿革表》。
肇庆府学宫修缮保护工程:历史上,历代肇庆知府高度重视学宫的保护。明代陈万言、杨起元在不同时期分别撰写了《重修肇庆府儒学记》,对肇庆府学宫修缮保护的情况作了详细的描述。2012年,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宫的保护工作,对学宫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修缮。2016年5月17日,肇庆府学宫修缮保护工程竣工,重新开放。
两张照片为:肇庆学宫维修前及维修后。2010年启动肇庆府学宫(高要学宫)修缮保护工程。2012年,市文物管理部门加强对学宫的主体建筑进行了抢救性修缮保护。
对学宫主体建筑修缮保护。
肇庆学宫碑廊。
肇庆府学宫考古发掘——2012年,肇庆府学宫考古发掘揭露了泮池与大成门建筑基址,基本了解了其平面布局、营造方式、结构形制与沿用时代,为肇庆府学宫二期维修工程提供了相关的实物资料与数据,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学宫建筑制度与建筑文化增添了宝贵的地下文物资料。
图为:学宫考古勘探及发掘现场。
《肇庆府学宫活化利用》充分挖掘和展现儒学文化内涵,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大成殿内的木结构。
大成殿内的木结构。
大成殿内的木结构。
大成殿内的木结构。
大成殿内的木结构。
大成殿内的木结构。
大成殿内的木结构。
学宫院内。
拍于2019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