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转载 |
转载于:舍予木南 《文物说 》
大家小时候可能都玩过一个游戏
给“木”字添一笔
即可变成“本”“术”“禾”“未”“末”
添两笔又可变成
“休”“朽”“朴”“权”“朱”“朵”“杀”“米”
添三笔变成
“床”“宋”“余”“闲”“条”“来” “李”“困”“杏”“呆”“村”“杆”“杠”“杍”“杆”“圬”“杈”“杉”“杋”“材”“杓”“杖”“杞”“来”“杨”“极”“沐”
……
不得不说“木”是汉字中最常使用的部首之一,《说文解字》卷六——木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
屮(chè),是初生的草木,所谓“辟之若屮木,枝叶必类本”。正如《说文》所述,木即树之本字,其上冒地而生犹如桠杈,其下犹如盘根。
“木”字的演变,由上到下分别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历史上关于护林与植树的相关记载屡见不鲜。如周人始祖“弃”的故事——《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成为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
后人所绘制的画像
先秦时代《管子·禁藏》中载:“毋行大火,毋断大木。”同样《荀子·王制》中载有“修火宪,养山林”,也旨在禁山火、育山林。在高中必修的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中也可以见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描述。
到了秦朝实施“管山林之饶”,管控国家山林,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秦始皇:
秦始皇廿八年(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史记》记载“逢大风,几不得渡。始皇帝问博士,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帝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大意为:秦始皇在东巡时遇到刮大风,秦始皇认为是湘君在作祟,于是砍掉了湘山上所有的树。)
但是,真的如此吗?
岳麓书院藏秦简(1001-1+1020)载:“廿六年四月己卯,丞相臣状、臣绾受制相山上:‘子吾以天下已并,亲抚晦(海)内,南至苍梧,凌涉洞庭之水,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缺字)见亦美,其皆禁勿伐。’臣状、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臣敢请。’制曰:‘可。’”(大意为:秦始皇登临湘山,觉得风景很好,于是下令禁止砍伐此处的树木。)
如果联系秦始皇登泰山时“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大意为:古代封禅用蒲车,这样不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的情景或许后者更可信。
除此以外,《汉书》中记载秦驰道“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如果秦驰道上都是“三丈而树”的话,那么这或许是个大型“植树工程”。(图源水印)
唐代宗永泰元年(766年)二月“大发夫役种城内六街树”(大意为:令劳役在城内六街种树)。六街就是长安城三纵三横的“主干道”,有诗云: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qú)茫茫室有月”。
——唐·长安中鬼
图中用线标示的便是“六街”,看来唐长安城绿化不错哇!
那么近代的植树节又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植树节”还得从一位伟人说起——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
1893年,孙中山亲自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指出中国欲强大,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于五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规划造林护林。
1915年,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有感于国家林业不振,“重山复岭,濯濯不毛”,上书北洋政府农商部长周自齐,倡导以每年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
民国四年(1915年)七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北洋政府颁布了法令,规定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植树节。
为什么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呢?有谚语道:“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且自古有清明插柳的习俗(不过最直接的原因大概还是清明时节种树成活率高吧)。
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1979年,在邓小平的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红拂传》京剧
见春光三月里百花开遍,
撩人春色是今年;
随风弱柳垂金线,
灵和殿里学三眠。
红襟紫颔衔泥燕,
飞来飞去把花穿;
纷飞满地桃花片,
一双双蝴蝶舞阶前。
耳旁又听新莺啭,
好一似珠喉一串圆;
半空中又只见游丝百转,
浑不觉拖逗坠花钿。
疫情终将结束,春天已悄然到来。
文编/舍予木南
参考文献:
郑辉. 中国古代林业政策和管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史记》《汉书》《管子》《荀子》《全唐诗》《册府元龟》《孟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