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转载 |
转载于:《民俗大观》
饺子是华北地区人民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在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腊月的门槛,就开始忙年。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过个团圆年。在北方,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
北京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
逛庙会是咱们老北京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也是过年的乐事之一。
北京在春节期间有多处庙会,有众多老艺人表演绝活,有糖葫芦为代表的风味小吃,还有各种娱乐游艺活动,每年吸引众多市民参加。
天津
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年复一年,都是这样。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儿的习俗,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
天津人正月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也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
河北
年初一:祭拜天地,年初二:拜舅舅,年初三初四:走亲访友,媳妇回娘家,年初五:“破五”祭财神,年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年初七:吃面条长寿,年初八:凌晨拜天公,年初九:玉皇大帝登场,年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最后记得回归清淡,年十四:准备闹元宵,年十五:吃元宵看灯火,年十六:回归清淡,年十七:春节落幕。
内蒙古
蒙古族称春节为“白节”。除夕,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饭罢,还要下棋,玩“嘎拉卡”,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晓,男女老幼便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由长辈带着全家人祭天并在堆积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着,开始拜年,由晚辈向长辈叩头敬酒、献哈达,祝愿老人健康长寿,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不远行,初五以后骑着骏马,兴高采烈地带着礼物到亲友家拜年,共进全羊酒宴。
山西
山西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
(谢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