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除夕夜话话“压岁钱”

(2020-01-25 10:13:02)
标签:

文化

分类: 转载

转载于:王茜 《中国国家历史 》

虽然压岁钱这一传统的礼仪活动呈现出多元的变化,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所反映出的儒家传统家庭道德观念却没有变。

压岁钱的由来

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代宫廷中。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妃嫔,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由此可见。当时宫廷的春日散钱之风十分盛行。又据《资治通鉴》载,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诗人王建在《宫词》中亦有描述:“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当时的洗儿钱除志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的护身符。这一习俗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立春日为“春节”而代之,不少原立春日的风俗移到正月初一的春节,洗儿钱风俗又和春日散钱风俗混合在一起,演变为今天所见的压岁钱风俗,久盛不衰。

【转载】除夕夜话话“压岁钱”

压岁钱的传统寓意

每年春节,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高兴的缘由之一便是“压岁钱”。

“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此俗与除夕夜驱邪求祥,避免被年兽、小鬼伤害的信仰有关。有一个关于压岁钱的传说,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每年除夕夜晚出来专摸孩子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压岁钱”中的“岁”是“祟”的谐音,最原始的称呼应为‘压祟钱’,人们相信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因此,“压岁钱”应该是过春节时长辈给小辈用于压住邪祟的钱,故称作“压岁( 祟) 钱”。“压岁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现象,蕴含中国特有的文化习俗。

【转载】除夕夜话话“压岁钱”

压岁钱的演变

宋元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明清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转载】除夕夜话话“压岁钱”

近现代

【1949年】

这会儿要是有福气收着压岁钱,听起来倒是挺唬人的——100块,其实那时候的100块跟今天的1分差不多,也就能买俩糖球儿吧——连包装都没有的那种。

【五十年代】

后来币制改了,压岁钱于是也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还得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呢!不过,那也“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合作社买小炮儿买零食去!一路那钱被死攥在手里直到捂出汗来,藏来藏去藏丢了的倒霉事也常有,那种痛心跟今天在股市割肉没什么两样儿。

【六十年代】

行情见涨,也就两毛五毛的,钱一到手,眼前就是小人书、小炮儿、大米花儿。

【七十年代】

拜年磕头的孩子,收个五块十块的压岁钱不成问题。

【八十年代】

钱多了,反而不太兴给压岁钱了——平时的零花钱把压岁钱给比下去了。

【九十年代至今】

孩子成稀罕物儿了,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百上千块——不过再也不搁手里攥着了,都让爹妈代管了。

【转载】除夕夜话话“压岁钱”

压岁钱的社会意义

虽然压岁钱这一传统的礼仪活动呈现出多元的变化,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所反映出的儒家传统家庭道德观念却没有变。主要文化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贵和”、二是“重礼”。人们在这两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让压岁钱这一民间礼俗活动成为人们联络感情和维系亲情的纽带。并由此体现出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传统思想。文章认为对压岁钱这类民俗文化活动的保留与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从形式上,更要从文化内涵上继承、发扬并一代代的延续下去。

现在过年微信、支付宝红包又逐渐演变为大人之间的手机游戏,发红包增添了许多乐趣。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恭祝各位关注《中国国家历史》的朋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