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
分类: 游记 |
龙龛岩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苹塘镇谈礼村委榃阳村石灰岩峰林边缘一座孤峰下的岩石洞内。岩洞内曾设道场,据记载:龙龛道场,自唐武德四年(621年)建造,至武周圣历二年(699年)刻铭,近80年间经历三次修葺,成为岭南地区最重要的佛教场所之一,曾吸引了包括来自交趾(今越南)的各方僧人到此礼佛,盛极一时。
我俩一大早,在罗定市区乘班车在谈礼村的路口下车,徒步约3公里,到达谈礼村委会榃阳村的龙龛岩。
感觉离龙龛岩越来越近了。
孤峰下的红顶建筑好像是座庙(问路时,老乡都知道此处的庙)。
有栅栏墙围着,还有铁门,应该是龙龛岩不错!
看见了保护碑。
石峰的岩壁上刻着‘’龙龛岩‘’。
走进看,这个红顶建筑,其实只是一个亭子式的建筑,保护着岩洞口。
进到龙龛岩的院子,正巧遇到几个小学生(周六放假),在岩洞里玩耍后刚要锁岩洞的门,我俩赶忙上前拦住,说我俩从外地来,又走了几公里,专门来看摩崖石刻的,学生们热情的把门又打开,并陪着我俩进洞观看。
岩石上刻着‘’龙龛仙景‘’。
领我俩进岩洞的学生们。岩洞里面还处于未开发状态,里面也没有灯,只有洞口处能走动且有自然光可以看清。学生们是本村的,放假时,经常结伴到岩洞里玩耍,老师还曾让她们写过关于龙岩龛的作文,所以学生们对岩洞里非常熟悉,哪块儿岩石上有字,她们都一一指给我俩看。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我先生在给学生们讲一些历史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我先生在给学生们讲一些历史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听得都很认真。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岩石上密密麻麻的小字(原白石色),因没有加色,所以也看不清刻的什么内容。
这块深色岩石上也有些白色(原石色)的密密麻麻小字。
我感觉只有这两块岩石上白色(原石色)密密麻麻的小字,有点意思。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有字迹的岩石。
岩洞里有字迹的地方,学生们都指给了我俩。我俩的浊眼却始终没有看到那处唐代的《龙龛道场铭并序》石刻。岩洞深处进不去,也只能在洞口内的附近拍拍照。
岩洞内景观。
岩洞内景观。
岩洞内景观。
岩洞口。
据传有老龙蜕骨于岩洞中,故名龙龙龛岩龛。岩洞南北走向,卷曲百米,如巨龙穿山而过,留下龙身的印模,绝无人工斧凿的痕迹,真是巧夺天工,人们称谓“龙龛脱骨”。
岩石上刻着‘’龙龛脱骨‘’。
是龙的咽喉吗?
岩洞口外,一个很浅的小洞,也成了虔诚的人烧香拜佛之处。
《龙龛岩摩崖石刻》保护碑,2013年3月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龛岩摩崖石刻简介》。
《武则天造字》,铭序中使用了十五个武则天新创文字,其中一‘’月‘’字,全国仅见,可作为武则天新字行用的断代依据。
《龙龛道场铭》拓本石刻。
龙龛岩摩崖石刻的《龙龛道场铭并序(原文)》。为唐泷州(今罗定)人冠军大将军陈集原撰,镌刻于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碑面高0.8米,长1.1米,共40行1238字,竖排阴刻楷书。记述龙龛岩室设立佛教道场的经过及兴衰情况,所刻文字中使用了武则天创制的文字10多个,碑版别字100多个。内容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学史以及盛唐时期岭南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风俗、地方志等诸多方面。为研究岭南地区唐代佛教活动以及研究罗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史的宝贵资料,被称为“岭南第一唐刻”。此外还有明清墨书以及摩岩石刻一批,均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学生们锁上门,我俩与她们一起离开。
不管有没有看到龙龛岩摩崖石刻的精华之作,我俩来了,就已无憾!
回望那座孤峰,孤峰下龙龛岩前的红顶保护亭,已经小的就快看不见了!
拍于2019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