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转载 |
转载于:宝藏豆子 《文博在线平台》
说到水下考古
用海底“捞”来简单形容
也可谓形象生动
看看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工作状态
日常深潜海底
打捞沉没的历史
水下考古学
水下考古学: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下面隆重介绍一艘古沉船
“南海一号”
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飞速发展的30年
1、1987年,“南海一号”第一次被发现,但因为技术原因无法进行打捞,不得已,这条沉船被搁置了起来。
2、从1991年到1997年,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先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完成了辽宁三道岗一条元代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
3、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南海一号”的水下考古工作。从2001年到2004年,我国的水下考古专家进行了4年的调查和试掘。
4、2007年“南海一号”整体浮出水面,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古沉船方式取得成功。一些考古专家表示,“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南海一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贯穿了我国水下考古工作所有的流程,从发现、调查,到整体打捞、全面发掘、文物保护,以及博物馆展示、与社会公众分享,它贯穿了我国水下考古发展的历史。这条船本身来说,也是我国水下考古向水下文物保护这种转变的一个见证。
“南海一号”这条船以“南海”命名,其实包含了当年考古学家对我们国家水下考古和水下遗产保护的期望和期许,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南海一号”
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
“南海一号”,这艘1987年发现的南宋古沉船,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国。
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同时,它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2019年8月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南海一号”的最新考古发掘成果。截至目前,“南海一号”的考古发掘已经出水文物达18万余件,以瓷器、铁器为主,包含有金银器、漆木器、玉器、钱币等不同种类。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距今有800多年历史。
沉睡了八百年的“南海一号”出水,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南海一号”整体打捞的成功案例,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的历程。“南海一号”的考古发掘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
谢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