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2019-08-06 13:17:14)
标签:

杂谈

分类: 游记

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府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为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 、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先进连成一片,形成一组文物古迹群,人们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各个古迹既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因是为纪念唐、宋朝时期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南宋四名臣李纲、李光赵鼎、胡铨而建的,故名‘’五公祠‘’。2001年6月26日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公祠为该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二层木质结构、单式斗拱的红楼,占地面积560平方米,楼高10米,人称“海南第一楼”。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该楼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由清朝雷琼道台朱采主持修建,是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来琼的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五位历史名臣而建的,由于人们景仰先贤“五公”而得名。为海南岛的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海南人民历代建祠祭祀他们。

五公祠正门悬挂“五公祠”的金字匾额,楼上挂有“海南第一楼”,落款署:“光绪十五年嘉兴朱采”,楼内大厅挂“安国危身”横匾。楼下供奉五公神位和展出五公史迹。

楼正前方及两侧,竖立着这五位历史名臣的大雕像,个个栩栩如生,它们经历了海南的沧桑和见证了海南的变迁。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李德裕——(787-850),唐赵郡人,官历翰林学士、观察使、兵部左侍郎、左仆射,唐宣宗时因受李宗闵、牛僧儒集团中的白敏及其同党排斥被贬海南,并死在海南。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李纲——(1083-1140)福建邵武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北宋末年一位有魄力、有才华的宰相,因受奸臣陷害被贬海南。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李光——(1078年-1159年)南宋越州人,进士出身,官居县令、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极力反对秦桧而被贬海南。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赵鼎——(1085-1147)山西运城人,南宋进士出身,曾任宰相,因反对秦桧的投降主义被贬海南。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胡铨——(1102—1180)江西吉安人,南宋进士出身,先后任知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少监、起居郎、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反对与金议和而被贬海南。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观稼堂,原名为观稼亭。椐《琼山县志》记载:观稼亭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是一座六角飞檐大亭,它为纪念苏东坡指凿双泉,造福桑梓乡里的丰功伟绩而建。“观稼”两字,寓意为:观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亩之意。该亭在明末清初时被毁,清康熙、道光、光绪年间历经重建、扩建、重修。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学圃堂和西斋,朱采当时增建学圃堂和五公精舍的目的在于兴办学堂,讲学明道,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苏公祠,位于五公祠左侧,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系后人为纪念被贬谪来琼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而建。祠内陈列有苏东坡的诗词、碑刻等珍贵文物。书院几经变迁,至明初毁废,但遗迹尚存。明万历45年(1617年)琼州副使戴禧在原址重建。并改书院为“苏公祠”,奉祀苏东坡与其子苏过。清顺治、乾隆年间又对该祠进行重修,光绪15年(1889年),朱采在修建海南第一楼时对苏公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并增建山门等建筑。苏公祠基本上是光绪年间建修的规模。苏公祠山门口陈列的石雕系明代修建苏公祠时的原物,山门口悬挂明太祖朱元璋赞海南诗句“南溟奇甸”横匾。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祠内有一座石刻苏东坡像。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泂酌亭,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因苏东坡“指凿双泉”而建。当时琼州郡守承议朗陆公品赏浮粟泉水后,赞其泉水甘甜,便在井泉旁甜,便在井泉旁建亭,经常邀请朋友、同僚在亭上品茗赋诗。此亭依然保留着清代重修时的风格。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浮粟泉,苏东坡在五公祠留存遗迹及之一。北宋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来琼时,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这时间他教导当地百姓掘井之法,并亲自“指凿双泉”一泉曰金粟,一泉曰浮粟,由于泉水其味甘甜,水源旺盛,常冒小泡浮于水面很象粟米,因此“汲者常满”。民国初金粟泉被毁,余下浮粟泉。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粟泉亭,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为纪念苏公“双泉”造福桑梓乡里而建。该亭在清代列为八景之一的“苏亭蘸(zhàn)翠”。粟泉历代有重建修,粟泉亭系民国四年(1915)重建。

因何修建粟泉亭有这样的传说:明万历四十年的一天,琼州郡守翁汝遇率郡城官民在金粟庵祷雨,祷雨事完,作稍事休息,翁汝遇便到浮粟泉中取水解渴,并赞其水甘美,突然间雷电交加,天降大雨,翁汝遇认为是浮粟神龙显灵保佑,喜降甘霖,便决定在浮粟泉北角坡上建亭以志纪念。施工时掘得一砖,上该有诗云“泄尽先天秘,再修来世身,若思逢故友,二姓草头人”。旁落“东坡行书”款,翁汝遇觉得此事甚为奇异,便把砖刻揣回收藏。据考该诗是苏东坡初到琼时,借寓金粟庵时写的,由于当时他初来乍到,面对生疏的环境和生活的困境,因而产生了佛家的思想,认为他会客死海南,于是写了这首诗,埋在该处,好让后人知道他的不幸遭遇。

琼园,民国四年(1915)扩建五公祠时增辟的一组园林古迹群。主要建筑有洗心轩与游仙洞。琼园两两字取:“南溟奇甸,琼台胜境”之意。1986年又在该园增建了五公庙和五公祠佛祖庙,供游客游览时参拜。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洗心轩,建于民国四年(1915),是一间亭榭式的古建筑,四周辟廊。正门走廊园柱悬挂朱为潮主持修建洗心轩时撰写的楹联意义深远,耐人寻味:“一水可曾将耳染,纤尘绝无上心来”。这付楹联的来源包含着一个传说。据传朱为潮修建琼园时,应如何规划,同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他对此拿下定主意,有一天他亲率同僚到实地勘察地形。众官又为此争论不休,加上正是酷热的响午时分,使得他烦躁不已,这时他走到浮粟泉边,叫随从取水止渴,并用泉水洗脸清热,突然间他感到大脑豁然一亮,琼园的规划在大脑中已清晰成形。他便决定在琼园建一中心建筑,并为之命名为“洗心轩”,以此告诉后人,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到此游一游,喝上一口清心爽口的浮粟泉水,心中所有的烦恼与杂念将远离而去。洗心轩解放后有重修,但基本上保持了民国期间的建筑风格。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游仙洞,用海南火山岩垒砌而成的人工假山,它根据民间传说而建。据说宋朝年间有一道士,自幼出家修道,修炼多年,总不能成仙得道。几经折磨他终于发现了五公祠正是他魂牵梦迥要找寻的地方,于是他便在游仙洞这地方结茅苦修,他的意志与决心感动了玉皇大帝,一天玉皇大帝派来了一位神仙把他引接到天界授予了神位。因为这位道士是在此得道成仙,神游而去,为纪念这位道士坚韧不拨的意志,民国四年朱为潮便在此建起了这座假山,并命名为“游仙洞“。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两伏波祠,为纪念西汉的路博德、东汉的马援两位伏波将军而建,是海南较早的古迹之一。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此碑为北宋时期遗物,是根据宋徽宗诏书而刻。碑为共366个字,字体是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目前全国仅存两通《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此碑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通。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五公祠园内景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绿萼梅,别称:绿梅花,中药名:绿萼梅。蔷薇科,绿萼梅种植物。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花蕾。功效:平肝和胃、调畅气机。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海南行——海口(三)五公祠

↑水鬼蕉,别称:美洲水鬼蕉、蜘蛛兰、蜘蛛百合。石蒜科,水鬼蕉属,水鬼蕉种,多年生鳞茎草本植物。分布区域:水鬼蕉原产美洲热带地区,西印度群岛,中国海南。

资料性文字来源于网络

拍于2017年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