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于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经》。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太初圣宫,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传说,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蕴涵丰富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有有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曾是一座道观。
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现存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庙院现存石碑两通,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
↓灵符遗址,此处为灵符所藏之地。即尹喜故宅遗址,相传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时代人,素识天象,曾为函谷关关令。传说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桃林县人)为献媚皇上,进言玄宗皇帝说天降灵符于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灵符”,玄宗大喜,以为是老子对他的恩赐,遂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改桃林县为‘’灵宝‘’。
↓函谷关大道院,为仿秦汉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于2001年1月10日建成。此院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重点展示道家及道教文化为特点,殿内主要供奉无极混元三圣大天尊及31等尊神像。
↓函谷关,始建于西周,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现在的关楼是1992年按照四川青羊宫出土的汉画像砖上的‘’函谷关东城门‘’图像所建,为仿秦汉建筑,因两主楼顶端各饰一只丹凤鸟,俗称‘’丹凤楼‘’。
↓函关古道,历史上著名的崤函古道。是通往东西两京洛阳与长安的必经之路,函关古道是其中的一段。深谷漫长,壁陡峭隘,松柏蔽日,幽邃莫测,古书上载函关古道“车不分轨,马不并辔(pei,四声)”。
此照片来自网络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终军弃襦‘’、“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函谷关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同为我国古代的重要关口。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都是山东入关中的重要通道,可见函谷关的重要性。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此照片来自网络
此照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