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图义仓,位于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仰圣堡(俗称‘’南寨子‘’),是清代末年民间修建的大型粮仓。其目的是‘’以数乡济一乡之众,以数岁救一岁之荒,以本地之粮防本地之灾‘’,‘’节约储备‘’,‘’协作共救‘’。
丰图义仓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动工修建,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竣工,用白银三万余两,可储粮三万多石。该工程竣工后,绘制详细图样报闻清廷。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硃批‘’天下第一仓‘’。自此,丰图义仓与苏州丰备义仓并重一时,驰誉全国。
丰图义仓属仓与城合一的建筑,占地63亩,分内城和外城。外城系夯土城墙环绕内城,仅在西墙开一门洞,两扇高大门扇开合,以便出入。外城外侧设有壕沟,此门所在处的城墙内外用青砖砌筑,并以青砖券筑。门洞内城坐北向南,全部采用青砖砌筑,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高约8米,顶宽13—15米。看其外部,宛若一座青砖城。其实,此城墙墙体系由一个个仓廒组成的。此城在南墙开设两个门洞,即东仓门和西仓门,两门均设置一对大门扇开闭。两仓门之间系照壁,照壁上镶嵌‘’丰图义仓‘’四个石刻大字。此青砖城内是一个宽阔的院落,即仓院。在这里环视四周,可见东西南北均列有仓廒,共计58个。这些仓廒皆为青砖窑洞式,每个仓廒为独立的砖砌窑洞,进深8—12米不等,宽约3.9米,设有两扇木门,可储粮约90吨。仓廒门前有砖瓦结构的长廊。正是这些窑洞式仓廒构成了一个整体的青砖城。总容量522余吨。仓院南部有一四合院及其东、西各一座建筑,均为砖木结构。
丰图义仓,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完整且仍在储粮的清代粮仓,现仍存储中央储备粮5000吨。2006年,丰图义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未见到丰图义仓,先进入视线的是一座高大的阎敬铭塑像。丰图义仓,是因当时任户部尚书的阎敬铭向朝廷力倡后获得恩准并修建。
阎敬铭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出生于朝邑县(1958年撤县合并入大荔县)赵渡镇。自小随当地名流学习,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中午甲科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考中乙巳科进士,选任翰林院庶吉士。历经努力,于光绪八年(1882年)升为户部尚书。次年(1883年),充军机大臣、总理衙门行走,晋协办大学士。光绪十一年(1885年)授东阁大学士,仍管户部,赐黄马褂。后来四次要求辞官,获准,回到山西虞乡。光绪十八年(182年)病故家中。朝廷赠太子少保,谥文介。
↓丰图义仓院内,58个窑洞式仓廒一间挨一间,排列整齐。
丰图义仓的院内,利用原来的建筑开辟了一些陈列馆、室,都是以文字、图片的形式进行展出。
↓阎敬铭纪念馆,该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阎敬铭及讲述了阎敬铭勤政、理财和倡议建丰图义仓的故事。
↓‘’恩讬广厦‘’匾额,属‘’朱文公祠‘’的见证物,更是28位学子对阎敬铭的崇敬之情的表达。
↓丰图义仓粮食历史文化展,通过文字图片介绍了丰图义仓的来历,丰图义仓的实用功能,丰图义仓的历史作用等,还展示有一些丰图义仓的旧有文件。
↓后院的几间窑洞式房子,现作为陈列室。其中有:‘’粮食实物展‘’,展出了五谷食物有56种。‘’饮食器具展‘’,展出了从新石器后期到夏、商、周、秦、汉的鬲、甑、釜、鼎、灶等各种炊具,以及汲水的尖底瓶和陶井模型等。‘’票证展‘’,该展室主要展出计划经济时期,全国、省通用票证,军用票证,地方生活票证及当地粮食生产管理文件,介绍信涵等。‘’仓储文化展‘’,宋代理学家朱熹最早提出建立社仓,被誉为‘’紫阳仓祖‘’。古代的粮仓分为:史前粮仓、皇家粮仓和民仓三大类型。该展室展出的有东周、秦汉陶仓,以及现代与仓储有关的粮食器具和衡具等,反映了仓储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为认识和了解丰图义仓提供了借鉴。
↓大荔历史文化展。大荔,古称‘’同州‘’,地处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之处。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距今约二十万年前的‘’大荔人‘’化石就发现于此。自春秋时代起,大荔便设州建府。境内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魏长城遗址、唐金龙高塔,宋岱祠岑楼、清丰图义仓等文物古迹。同州梆子、碗碗腔斐声中外,大荔面花、同朝皮影等13项传统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宋时期的大理学家朱熹,是最早提出创建社仓制度的人,社仓与丰图义仓同属民仓,所以民办仓史界奉朱熹为祖师爷,而且朱熹还是最早提出在灾年如何赈灾办法的人,即:将国家的官粮无息借给贫民百姓,等秋收后再还。因朱熹别称‘’紫阳先生‘’,故后人奉朱熹为‘’紫阳仓祖‘’。
↓‘’龙‘’字碑,上款: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御赐,中间印: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下款:光绪十二季元旦。
↓‘’虎‘’字碑,上款不清晰,下款:光绪十二季元旦。
↓丰图义仓的屋顶防雨设施:四周高,斜坡状向中间集中到排水孔,排水孔流入伸出房檐的水槽,水槽正下方放置着大水缸。每隔一定距离(三、四间仓廒)就有这么一个排水系统。
岱祠岑(cen二声)楼,位于大荔县城东17.5公里处的朝邑镇大寨子村东。岱祠,亦名东岳行祠,又名岱祠行宫、崇佑观、东岳庙。相传为春秋时期鲁班所建。
金龙寺塔建于明代。位于大荔县城东17.5公里处的朝邑镇大寨子村东古黄河西岸上。塔,原为朝邑县十二景观之一,亦是金龙寺内的主要建筑之一。西与岱祠相临,后因寺毁唯留其塔孤立旷野。为了保护方便,于1962年扩入岱祠内。该塔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地震倒毁,明未重建。